background image

 摘要: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条件良好,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本文以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的
研究资料为基础,基于区域地质特征对研究区煤层气选区评价做了进一步的整体研究。基于
前面针对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的基本地质背景的分析,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对盆地煤
层气地质控制因素有一定的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该盆地的煤层气聚集区划分。文中
在具体分析沁水盆地富集控制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出该盆地基本的富集类型。

 

  关键字: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特征;选区评价

 

  引言

 

  国内的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我国煤层气从选区评价到勘探开
发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针对我国自身的煤层气地质特点国内的学者提出了一系列
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思路,在煤层气富集规律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且已取得了
快速的进步和重大突破。前人在沁水盆地的地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累了
丰富的地质资料,特别是在沁水盆地成为国内煤层气研究的热点地区以后,针对煤层气的
地质研究大量涌现,随着沁水煤层气田生产的持续进行,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实
践资料,将使论文的研究成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选择沁水盆地南部的箕状斜坡带为研究对象,该区是国内目前勘探开发活动最活
跃的地区之一,且本区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是盆地内最为复杂和最为典型的地区,对本区
选取评价研究必有助于整个沁水盆地富集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本文具有很高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价值。

 

  沁水盆地构造地质特征

 

  沁水盆地东以平定

—昔阳—左权—长治—晋城一线的煤层露头线为界;西至霍山隆起

以东煤层露头线与汾河地堑的东部边界,南起阳城;北抵盂县、寿阳。地理坐标上位于北纬
35°15′至 38°10′,东经 111°45′至 113°45′之间,盆地总体呈长轴状沿 NNE 向延伸,中间收缩
为椭圆状,南北长约

320km,东西宽约 180km,有效含煤面积 31100 km2。地形地貌总体北

高南低,北部海拔多处于

1000~1200m,南部海拔多位于 480~580m 之间,平均海拔为

740~890m 之间,地形起伏大,多为切割显著的中低山黄土地貌。 
  沁水盆地是位于华北板块吕梁

-太行断块上的一个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是一个在古生

界基底上形成的构造盆地。盆地东部以晋获大断裂(太行山断裂)为界与太行山隆起相接,
西部以霍山隆起为界,其北为五台山隆起带、其南与中条隆起带毗邻。盆地总体表现为被周
缘断裂所围限的矩形断块,主体部分的呈北北东向展布,为一大型复式向斜。地质构造相对
比较简单,仅在盆地边缘发育的一些较大规模断裂,内部以次级褶皱为主,断裂以北东、北
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的西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边缘,盆
地东北部及腹部地带断裂稀少(图

2-1)。 

  

 

  

 

  图

 2 1 沁水盆地构造纲要简图(注:实线-褶皱;虚线-断裂) 

  

 

  构造控煤作用

 

  盆地形成与演化进程中经历的构造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对煤层的沉积发育、埋
藏保存以及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煤系沉积之前加里东运动期的隆升剥蚀、夷平和
准平原化过程,为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沉积以及聚煤作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石炭纪至二叠
纪地壳持续沉降,构造相对比较稳定,区内连续沉积了一套分布广泛、稳定的海陆交互相含
煤地层,受区域性差异升降的影响,煤层厚度变化出现区域性分异:下主煤层厚度总体上
表现为北厚南薄,上主煤层厚度总体变化趋势与上主煤层趋势相反,由北向南逐渐变厚。二
叠纪晚期至三叠纪的大幅度沉降作用,使得煤系得以普遍埋藏、保存。燕山运动在区域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