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工程教育现状和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以化工专业为

例提出了建设

“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及强化教学管

理等实施方略。

 

  关键词:卓越化工工程师;双师型教师;课程体系

 

  

2010 年 6 月 13 日,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揭

开了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新的一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参与实施

“卓越工程

师教育培养计划

”的院校纷纷与企业合作,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然而,大多以培养应

用型人才为主的二本院校并没有进入这一计划。本文对工程应用型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以卓越化工工程师培养过程为例进行初步探索。

 

  一、卓越化工工程师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全面
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创新追求精神,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工程师。

[1]目前,大部分本

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虽然都提到培养

“厚基础、宽

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

响,专业技术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综合性的内容不断地削弱。特别是现在考研内容的
要求和导向,学生更加追求学术和理论的内容,最终导致了教育目标和理念认识上的模糊。

 

  

2.课程体系更新不及时,未能体现当代大学教育要求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
实现的桥梁。而当前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

1)封闭和僵化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课程设置的单一与教

学内容的陈旧使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教学内容

“吐故纳新”的比例严重不足。 

  (

2)教学内容过深过细,教材越编越厚,派生性、细节性的内容越来越多。 

  (

3)课程设置中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认为“脑子是存贮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

各种知识去填满

“仓库”,强调多记多识,忽视了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科壁垒严

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系统性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差。

 

  (

4)课程设置中普遍呈现各种类型的“拼装式”课程模式。各门课程缺少与重大研究项

目、工程课题及相关内容的充分结合,导致学生探究兴趣和动手能力相对弱化,不利于创新
能力的培养。

 

  (

5)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单一。有些工科高校很少与企业沟通交流,导致企业不愿意为

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同时,有些学校和教师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管理疏忽,便出现见习
成了参观,实习成了见习的现象,课程设计题目年年一样,重复率太高。

[2] 

  

3.师资队伍中工程实践能力良莠不齐 

  从教师队伍来看,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师多已退休,作为教学主体的新生代教
师大多是直接由学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由于他们缺乏从事工程实践的经验,工程实践训练
能力弱,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同样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学校也缺乏相应机制吸引企业
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来为学生授课。

 

  另外,部分学生职业规划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精力投入不够。

 

  二、卓越化工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突出教学团队的建设 

  (

1)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确定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对于专业课程教师的引进,

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改革过去一味从高校博士生中引进教师的模式。第一,从企业引进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