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毕业生已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毕业生就业不仅事关学生个人前途,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
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
就业为导向构建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认识和做法。

 

  

 

  一、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对接

 

  

 

  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调
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
环节上,根据近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分析测试能力、化工设备操作能力、
实验结果规范表达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尽量
在实习企业中寻找课题,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双导师
制,以提高学生解决化工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毕业生水平与职业要求相对接

 

  

 

  在教学工作中,注重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
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完善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适应工学结合的
课程体系,实行少学时、多模块教学使学生的个性有更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积极推行与生
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
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就
业竞争力。

 

  

 

  三、办学机制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对接

 

  

 

  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根据现代化工、医药等行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合理
设置、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
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课程体系,
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紧密结合;建立能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
教学体系,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等实训环节,使学生的
实践能力得到较为系统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室和实训基地为一体,推进案
例教学、实景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

“校内、校外、工学结合”,

“教师、师傅、学生结合”,“仿真、实操、顶岗结合”,“毕业证、职业资格证、顶岗实习证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

 

  

 

  在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上以

“应用性、科学性、前瞻性、稳定性”为原则,优先发展社会急

需、能体现地方产业与行业优势的学科专业。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势,完善专
业布局,构建骨干专业群,打造与地方主导产业和企业互动良好的示范专业和相关特色专
业群,使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
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显著特色,发挥重大作用。

 

  

 

  五、顶岗实习与

“零距离”上岗相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