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商业银行理财与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摘要: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银行理财产品正在遭
遇的

“质疑之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看待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经济理论

的思考。本文在一个基础性理论框架内,从金融市场效率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经济理论的解
释和建议。

 

  关键词:银行理财;金融市场;效率

 

  

 

  一、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全面参与理财业务市场可能算是近年来
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亮点之一,无论是从理财产品的品种还是从理财产品的规模看,都可谓
是发展迅速,而且可以预计这种态势还将延续多年。

2004 年包括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

13 家商业银行(其中 11 家为中资银行,2 家为外资银行)发行了 76 款理财产品;2005 年
包括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

26 家商业银行(其中 19 家为中资银行,7 家为外资银行)

发行了

593 款理财产品;2006 年包括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 26 家商业银行(其中 19 家

为中资银行,

7 家为外资银行)发行了 1158 款理财产品。2007 年发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

迅速增加到

39 家,理财产品发行总数也达到了 2404 款。2005 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是

2000 亿元,2006 年这个数字为 4000 亿元,2007 年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 1 万亿元。 
  发生在

2008 年初所谓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门”事件引起了中国理财市场的一场轩然大

波,给刚刚兴起的看似一片繁荣的理财市场平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引起了包括管理层、学界
在内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思考。连续发生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收益、零收益、负收益事件使银
行理财正在遭遇

“质疑之春”,继 2006 年 9 月东亚银行发行的“利财通”系列 1 号表现最差之

时有逾

60%的亏损,到 2008 年 3 月 19 日民生银行的“港基直通车”QDII 产品被迫清盘(亏

损超过

50%)等,将此类事件的影响推向了高潮。 

  目前看来,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讨论看似热闹非凡,但现象描述居多,理论思考似乎
不足。我们的问题是,银行全面开展理财业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影响如何?从改进金融
市场效率的角度看,银行理财是否存在市场边界?等等。本文尝试在一个基础性的分析框架
内,给出一些符合经济理论的解释。

 

  

 

  二、银行理财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经济分析

 

  

 

  (一)利率管制下的中国金融市场均衡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在利率上限的约束下,如果利率上限高于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
利率上限对金融市场没有影响;但如果利率上限低于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则会产生金融
产品需求大于供给的所谓短缺现象,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导致了诸如排队、拉关系等社
会资源的浪费,市场规模的缩小降低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利率上限为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中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途径就只有降低金融市场
的均衡利率,当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与利率上限重合或低于利率上限时,市场规模扩大,
短缺现象消失,此时的金融市场回到了有效率的状态。而促成均衡利率水平下降的途径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