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概况介绍

第一节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状况及成效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背景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缺水山丘区、西南旱山区,主要涉及 13
个省

(市、自治区),742 个县(市),面积约 200 万 km

2

,人口

2.6 亿。水资源贫乏,

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又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是这些地区
的共同特征。
    北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干旱缺水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 250~
600mm,且 60%以上集中在 7~9 月份,与作物需水期严重错位。根据试验资料,
该地区的主要作物在

4~6 月份的需水量占全年需水量的 40%~60%,而同期降

雨量却只有全年降雨量的

25%~30%。由于特殊的气候、地质和土壤条件,区域内

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缺乏,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200—500m

3

,是全国人均水

资源量最低的地区。

“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是当地干旱缺水状况的真实写照。

    西南干旱山区尽管年降雨达 800~1200mm,但 85%的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
季节性的干旱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地区大部分属喀斯特地貌,土层薄瘠,保
水性能极差,雨季降雨大多白白流走;许多地方河谷深切、地下水埋藏深,水资源
开发难度大;加之耕地和农民居住分散,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干旱缺
水是当地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由于缺水,上述地区 3.9 亿亩耕地中,70%是“望天田”,粮食平均亩产小麦只

100kg 左右,玉米只有 150kg 左右,遇到大早年份,农作物还要大幅度减产甚

至绝收,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种植结构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区域内有国家级贫困县

353 个,约占县(市)总数的一半,贫困人口 2350 万,有

3420 万人饮水困难,是全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和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为
了生存,当地群众普遍沿用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陡坡开荒,盲目扩大种植面
积,陷入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区域内 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有

4650 多万亩,有 50%以上的面积属水土流失面积,生态环境恶劣。
    改变这一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关键是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
小、微型雨水集蓄工程,集蓄天然雨水,发展节水灌溉是这些地区农业和区域经济
发展的唯一出路,而且这项措施投资少,见效快,便于管理,适合当前上述区域农
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应该大力推广,全面普及。

二、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现状与成效

    ()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上述地区的群众就有集蓄雨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做法。从 20 世

80 年代末期开始,随着节水灌溉理论、技术、设备的广泛推广应用,群众将传统

的雨水集蓄工程和节水灌溉措施结合起来,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发展农业生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