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充分利用天上掉下来的资源

几天前北京市下了一场大雨,全市

55 个集雨点又逢甘霖、收集了近万立方米的雨水,

这些雨水将用于绿化、洗车、降尘。从楼房到公园,从道路到小区,北京市的雨水利用已开始
探索起步:
  北京市十五中学,将学校操场近

2 万平方米的汇水面积收集的雨水,回收进入地下蓄

水池,经过初期弃流、截污、净化过滤,年用雨水量为

7000 立方米,这些雨水可以说自给自

足,能满足学校冲洗操场、浇灌绿地等用水需求。
  北京双紫园小区的雨水利用工程,使雨水可直接从屋顶流入一个

850 立方米的蓄水池,

地面的部分雨水也可以通过雨水井进入这个水池。经过沉淀以后,雨水就可以用来灌溉小区
绿地、洗车、消防和做喷泉水景。小区内的路面全部改成透水透气砖路面,有利于雨水的下渗,
增加了土壤的湿度,减少了绿化用水。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投入运行的雨水利用设施有

85 项,年收集水量 150 万立方米,接

近于一个昆明湖的水量。
  从

“防汛”到“迎汛”就是为了利用雨水

  雨水是上天的礼物,是宝贵的水资源。每年北京市平均产生

20 亿立方米的雨水,上海

市产生约

70 亿立方米的雨水,深圳市产生约 40 亿立方米的雨水。但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率不

10%,在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还有这样一些普遍的矛盾:一方面说雨水是重要的资

源,另一方面又看到大量雨水白白流走。一方面是环境干旱、城市缺水,另一方面却是雨水
成灾,路面积水;一方面是地下水开采过度,地面沉降,另一方面城市硬化土地与日俱增
雨水难以下渗。
  北京市水务局宣传处俞亚平处长介绍说,从

1999 年到 2005 年,北京连续 7 年干旱,

是个重度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2005 年北京

市把

“防汛”改为“迎汛”,一字之差体现了管水理念的变化,就是要在保安全的同时,利用

好雨水、多蓄水。这一年,仅城区三个雨洪蓄滞区就蓄水

3453 万立方米。利用好天上掉下来

的资源,就是最大的节约;反之,让雨水白白流掉,就是最大的浪费。
  雨水收集还要对症下药
  收集雨水的技术各有不同,应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优先选用适合自己的技术方法,
优化组合,最终确定最佳方案,如在城中心居住区,可以优先选用道路清扫和垃圾管理、雨
水井截污挂篮、禁止污染物倾倒等措施;而在新开发城乡结合部,可以选用雨水湿地、低势
绿地、渗透铺装等技术。
  北京市雨水分布极不均匀,

80%的降雨分布在雨季 6~8 月份,这样就导致建立雨水利

用设施时,需要建设较大的蓄水设施,一次性投资很大,经济上可行性差。比如,随着城市
的发展,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下凹式绿地就非常有利于雨水的下渗。不需要太多的投入,
只需将绿地下凹

5 厘米深度,一平方米的绿地就可消纳一平方米屋顶和路面的积水,既节

约绿地的灌溉用水,又能削减城市洪峰流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路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不能很好地通
透雨水,使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阻断。同时,硬化地面使雨水在路面淤积,易引起城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