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及其重构

人们对保险的质疑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在于保险合同属于定式合同使然。尽管这种定式

的特征提高了缔约效率,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但

“定式合同的先天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它从根本上动摇、危及了民法、合同法的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必然破坏当事人
之间的利益平衡,最终损坏顾客的利益。

” “唯相较之下,对顾客之利益却极有限。” 英国学

者阿蒂亚干脆指出:

“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一个非常共同的、令人讨厌的东西。” 显然,保险

合同作为定式合同备受指责也属正常。现在,这种指责已经超越了上述法学家们对定式合同
论述的范围,从保险产品的销售行为、服务行为扩大到了

“具有法规性质” 的保险条款所运

用的具体语言上。人们普遍认为,保险条款冗长而又复杂,专业性强,使用的语言晦涩难懂,
稍不注意就会落入保险公司精心设计的语言

“陷阱”,使自己的权益失去保障。人们似乎忽略

了保险的功用并将保险的弊端全部归结到了保险条款的语言运用上,因此,保险条款通俗
化、简单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探讨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和简单化之前,我们不得不从与语言相关的基础理论说起。

  

“人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的使用无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达,另一方面

是理解。

”显然,说写者需要通过具有可理解性、相对全民性的、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

实意图,还要

“充分考虑不同的听读者所处的不同环境、所具有的不同的背景知识以及种种

其他语境因素,才能避免自己的话语产生歧义或产生自己不愿意产生的话语效果。

”王健平

先生同时认为,

“一些表达者违背语言表达规则或者没有顾及到语境因素的影响而使用了歧

义语言,从而引起了听读者理解错误的情况,那么这个原因并不在理解者那里,而是在表
达者一方。

”“引起多数人出现歧解的语句是有问题的需要修正的语句。”“一些语义模糊、笼

统的语句,常常被说写者用来进行

‘误导歧义’。例如,在一些合同性文书中,经常会出现某

些有争议的语词或者语句,有些情况下是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无意造成的,而也有些情
况下是签订合同的其中一方有意所为,其目的是为了诱使对方上当,以便将来作出有自己
的解释。

  如前所述并结合保险条款的既存状况,我们可以把语言歧义分为语言规则歧义、语境因
素歧义、误导性歧义,还有一种应该是语词或者语句本身所具有的多义特征或者多义结构所
产生的歧义。这种不很严格的理论分类对于保险条款语言的运用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长期
以来,正是因为保险条款的语言表达经常具有上述歧义,当发生争议时,保险公司一般都
运用保险的原理和保险惯例来解释条款的语言,但这种作法并不能得到投保人、被保险人、
受益人以及司法机关的认可,而且保险公司也经常因此受到名誉及经济的损失。所以,一定
意义上讲,保险条款通俗化的重要任务就是消除语言运用所产生的歧义,使之清晰、完整,
并保持相对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以利于保险信息的顺利沟通。

“没有表达清楚的不都是不

能表达清楚的

” ,当我们把“实际支出的合理医疗费用”更正为“本人实际负担支出的合理医

疗费用

”,或者把“自第一期交纳保险费时起至年满 14 周岁时止”更正为“从第一期保险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