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影响煤炭价格波动的若干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主要在回顾煤炭价格形成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煤炭价格波动的
若干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维持我国煤炭价格平稳运行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

 煤炭价格 机制 问题 对策 

  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煤炭资源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煤炭资源
自身的产品特性,导致其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研究煤炭价格大幅波动
的原因,合理制定煤炭价格不仅有利于理顺煤电能源之间的关系,使煤炭和电力企业都实
现可持续性发展,还可以使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 我国煤炭价格的形成历史 

  

1.1 计划经济价格阶段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建设,这个时期国家
为保证市场稳定,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计划价格指数,采用了煤炭低价政策。这期间虽然有煤
炭主产地曾提出煤炭涨价的需求,但由于煤价的波动处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国家
对煤炭价格调整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仅仅对煤价进行过几次微调,而且价格形式基本
没有变化,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需关系,没能从根本上考虑煤炭价值补偿和市
场决定价格问题。

 

  

1.2 双轨制价格阶段 

  

1984 年,国家正式承认了煤炭非计划价格的合法地位,规定地方国营煤矿在完成计划

任务后,剩余煤炭和超产煤炭允许企业自销,没有计划任务的可以全部自销,自销煤炭可
以随行就市,自定价格,议价出售。这样,价格双轨制就出现了,但这个时候国家仍然控制
了大部分煤炭的价格。

1993 年开始,随着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改革的

深化,国家逐渐放开了除电煤以外的煤炭价格,只对电煤仍然执行政府指导价。

2002 年后,

我国国民经济逐渐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复苏,煤炭产业开始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

2003

年长沙煤炭订货会部分煤炭企业开始提出涨价要求,

2003 年下半年开始,各大矿提价频率

加快,调价幅度加大,全国煤炭价格开始一路上扬,全国范围内的煤电之争开始出现。

2004

年国家出台了关于煤电价格联动的政策,但由于多重因素影响,电煤价格双轨制以及电煤
由政府指导定价的形势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不同区域形成了电煤与市场煤价格、计划内与
计划外、省内与省外三种价格,且价格差距较大。

 

  

1.3 市场化发展价格阶段 

  自

2005 年开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沿袭多年的煤炭订货会改为煤炭产运需衔

接会,并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市场竞争机制功能,鼓励煤炭供需双方自主衔
接,依法签订合同;政府不再直接对企业分配资源,而是通过发布衔接原则和框架方案,
指导产运需衔接,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正式启动。

2007 年,国家彻底取消延续了 50 多年的由

政府组织产运需企业召开订货会的作法;将煤炭资源、运力配置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进
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不分所有制、不分隶属关系,均可以在衔接框架内自主参加衔接;在坚
持供需双方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协商定价的基础上,明确了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同质同
价的电煤定价原则。

2008 年,继续深化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方向,落实供需双方企业自主

协商定价权,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体
制。

2012 年 12 月 25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

未来电煤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建立电煤产运需衔接新机制,

2013 

年起取消重点合同,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发改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
意向框架;加强煤炭市场建设;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推进电煤运输的市场化改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