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地级以上

264 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城市化进程

中农地非农化的需求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变量的基础上发现各地房地产开
发、以经济发展和公共产品提供为内容的城市竞争形成了农地非农化的压力;高校园区扩张、
开发区热和土地出让收入不仅是城市化土地需求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递增
作用。这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具有明显的政府驱动。分地区计量结果显示,东
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明显,中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显著,西部地区表现出房产开发
和高校园区的扩张驱动。

 

  关键词:城市化;农地非农化;政府驱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3)-0033-09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率由

1978 年的 17.9%提高到 2004 年

41.8%,年均增长 3.32%。全国建成区面积由 1985 年的 0.94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 3.25 万平

方公里,年均增长

6.74%

①。然而,与此同时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敲响

了警钟

②。 

  固然,农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和必然结果,但问题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非完全
由经济发展所拉动,而是带有很大的政府驱动因素。所以,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着过速
转化和低效利用的现象。土地征用是我国农地非农化的途径,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农民对土地产权的部分缺失及其弱保护和土地征用的非市场化运作已经成为我国农地非农
化的明显弊端,亟需从制度层面加以匡正。

 

  不少学者对此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将政府的征地权限严格界定在公益性范围之内

1],赋予农民完全的财产权,从而使农民能够充分有效地保护耕地[2,3],打破政府

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对土地市场进行有效的整合[

4-6]。其中,也不乏一些案例研究[6-8]。但系统的实

证分析还十分鲜见。因此,对农地非农化的需求因素,特别是农地非农化过速转化的成因分
析 , 就 成 为 非 常 现 实 的 经 济 问 题 。 正 是 基 于 这 一 目 的 , 本 文 利 用 中 国

264 个 城 市

2000

―2004 年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 

  本文结构作如下安排,第二节为文献回顾,第三节分析我国农地非农化的运作机制,
第四节为变量的筛选和模型设计,第五节对计量结果进行说明,最后是本文的总结。

 

  

 

  二、简要的文献回顾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对农地非农化的扩张和加速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往多见于案例
分析,而较少有计量检验。在仅有的计量研究方面,以城市为微观主体对农地非农化的研究
还未发现。

 

  

Seto and Kaufmann[9]利用人口、经济和偏远敏感社区数据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驱

动因素进行了一个面板回归。其主要结果是,珠江三角洲大规模的城市化是由于国际资本流
动造成的,外商投资导致了农地的快速非农化。同时,人均资本投资、农业生产率与工业生
产率比率偏低、农业工资和收入低下也对这种转化产生了积极影响。曲福田、陈江龙、陈雯

10]对农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从理论和实证方面作了全面分析,认为农地非农化的经济

驱动机制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制度因素。农业土地利用比较效益低是我国农地非农化
的主要根源,农地非农化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由低市场化配置所扭曲的
土地价格促成了耕地的过速非农化。从实证结果看,人口、土地资源禀赋、固定资产投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