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

:在中国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但要使妇女地位发生质的变

,我们在关注政治、经济的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妇女的教育已迫在眉睫;成人教育可以提高

农村妇女的素质以适应非农化就业的要求,也可以使她们比受过较少教育的人更经常、更多
地从事非农生产活动,从而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关键词

:农村妇女;非农化;成人教育 

  

 

  收稿日期:

2006

―10―24 

  作者简介:

1.董振娟(1973

―),女,山东莒县人,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2.赵娜(1981

―),女,山东即墨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开始了非农化进程,在这一历史变迁中,大量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得到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产业的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就地转移,
即以乡镇企业为载体,吸收、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异地转移,农民以移动人口的形式
进入城市,从事城市居民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因为职业的分化而不断
完善和转换着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农村妇女也改变了过去局限在人口再生产和家
庭狭隘领域内的状态,开始脱离土地,参与到这一潮流中,完成由农民向非农民这一社会
身份的转换。

 

  

 

  一、当前农村妇女在非农化进程中的基本状况

 

  

 

  我国农村妇女的非农化可以界定为农村妇女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成为其他身份主体
的过程。农村妇女的非农化阶段可以分为:从职业的非农化转移起步,随后发生城市化迁移,
最后完成身份的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农民成员。

 

  

1.农村妇女在非农化转移中的数量远远低于男性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部分妇女向非农产
业转移,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数量上呈现性别差异,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女性的数量
远远少于男性。

2000 年第二期的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40 岁以下的农村妇女在非

农产业就业的占

13.3%,1990 年以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女性占 25.8%,但是从事纯农

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例为

82.1%,比男性高 17.4 个百分点,而兼营非农生产经营活动的男

性为

35.3%,比女性高近一倍。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在非农化转移中处于劣势,转移的数

量远远低于男性,整个农村社会中的家庭环境还是更倾向于有利于男性而不是女性的发展
大量农村妇女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走到了农业生产的最前线,沉积在第一产业,替补转移
的男性的位置,尚未实现经济身份的转变,非农化过程给予男性和男性自己获取的好处较
之女性的更多。

 

  

2.农村妇女在非农化进程中陷入低层次就业结构 

  据全国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数据表明,妇女外地转移的比例较小,占进城劳动力的五
分之一多,而这部分人又集中在低技能的家务劳动市场和以餐饮、旅馆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
第三产业。我国现阶段的第三产业主要由一些低技能的服务性行业组成,使农村妇女陷入一
种低层次的就业结构中,这些职位大都是女性家庭角色的延伸,不需要高智力的劳动和较
全面的技能,属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就业层次。而就地转移的农村妇女也主要集中于乡镇企
业技术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加工业等,而技术性较高,收入也相对丰厚
的工作,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则基本上被男性占有。农村妇女从农业转移出来以后就业
层次较低,在技术层次低的领域从事简单劳动,被低层次化,向上流动的机遇小于男性,
可见,农村妇女虽然在非农化转移中闯进了新的经济活动领域,但却没有离开传统的就业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