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耕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下,耕地被非农建设挤占的动态演变过程,也就是耕地的非农占用,但同时耕地非
农化的速度必须与我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相协调。否则,耕
地非农化速度的加快将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不断尖锐,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膨胀 ,

耕地非农化规模日益扩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农业用地的退缩,特别是
耕地的持续减少已经成为我国土地利用中的突出矛盾。本文对国内有关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
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从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的选取和分析方法两方面进行了综述。

 

  

 一、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的选取 

  

 何乐为(2008)采用协整分析、Granger 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等方法,选取 GDP、城市化

水平指标对耕地非农化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耕地
非农化,但耕地非农化却没有对城市化进程产生显著影响。结合脉冲响应结果,得出

GDP

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较之于城市化进程对其的影响更加显著。

 

  

 田玉忠(2007)认为耕地非农化的过程其实是供给、需求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归为需求驱动因素;把经济供给和政绩
供给归为供给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陕西省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1995-2005 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关联

度最大,其次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总数的直接关联度较小。

 

  

 马秀鹏(2008)根据合肥市近 10 年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选取 GDP 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以及人均居住面积等因素对影响耕地减少的经济驱动
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与耕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增长速度越快,
耕地非农化也越快;

GDP 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以及人均居住面积

变化情况均与耕地减少呈同方向态势。

 

  

 王磊、刘逢媛、李双成(2008)基于 GIS 平台,选用海拔、地形、道路等作为耕地非农化

的影响因子,得出研究结论:低海拔的平整农田是非农化最集中的区域;耕地非农化的空
间变化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与不同等级的道路亦联系紧密。

 

  

 朱新华、陈立根(200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收入差距因素,以 1988-2004 年为

样本期,选取建设占用耕地新增数量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运用

Granger 因果分析方法,

探讨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
耕地非农化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的加快。

 

  

 二、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方法 

  

 汪阳洁、李世平(2009)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假定此次博弈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

央政府纯战略空间为(严格保护,不严格保护),地方政府的纯战略空间为(保护,不保
护),进而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耕地非农化中的利益动因。

 

  

 宋戈、吴次芳(2010)运用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通过 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指出

耕地非农化面积与经济发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利用

Eviews 4.1 软件,分析黑龙江省耕

地非农化过程的内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与经济增长
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并不一致,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更加显著。

 

  

 唐倩、魏娜(2011)结合 1984-2009 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

茨曲线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1995 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

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又称作

“倒 U 曲线”)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经

济发展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非农化的数量将先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