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非农化的过程已使农民处于一个剧烈的体
制变迁和观念冲击的社会转型期。从非农化与农民意识的变迁的视角,探讨社会转型期间农
民的基本心态和意识的变迁,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非农化;农民意识;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全面推进新农村的
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无论是发展生产、改变生活方式,还是建设文明乡风、改善
人居环境,都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本文以

“非农化与农民意识的变迁”为视角,针对

已经分化为

“非农社会阶层”,但仍居住于农村或城郊并作为人口主要结构之一的“非农化

农民

”为对象,探讨现阶段社会转型期间农民的基本心态和意识的变迁,以期为从培养新型

农民角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非农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非农化与城镇化是我国改革以来农村社会变迁的两大特色。非农化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导引的必然结果,非农化的进一步发展则是推动城镇化乃至城市化的基本动力。非农化的基
本特征是

“农民分化”,这些分化出来的人不只是单纯职业上的变迁,而是随着职业变化逐

渐形成一些不同社会地位、声望和不同利益的群体,并最终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

“非

农劳动者

”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下的农民,而是一种职业类别,非农劳动者也不再被视为一种

固定不变的身份或等级。在非农化的趋势下,农民的流动空间、职业选择和社会接触迅速扩
大,传统农民意识和农村家庭结构也处于多方面的冲击之中。非农化是农村社会转型的产物,
它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一)传统农业劳动者比例大幅下降

 

  据统计,自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呈递减
趋势,而新增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还在继续增加,传统农村劳动者在全国劳动
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下降。

 

  (二)一对多分化

 

  改革以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多样化,非农化趋势也因而呈现多样化和多层化。以市
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农村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许多农村社会成员获得了转换职业
身份的新机会,他们或者离开村庄到城里寻找理想的职业,或者

“离土不离村”、就地转换身

份走上非农化道路。

 

  (三)向城市集中

 

  随着城镇发展和农民流动的扩大,非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形成

“农民工”这一特殊阶层 。

1995 年,进城的农民工超过 5000 万人,2002 年达到 9400 多万人。根据我国全面小康指标,

2020 年,我城镇化率要达到 56%,这就意味着今后每年将有 1300 万农民涌入城市。 

  (四)优质分化

 

  能够从传统农民中分化出来的非农民,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技术装备和管理知识。
因此,同样是农民,非农民已经趋近于现代农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转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农村社区化”和“农村家庭质

变化

”两大趋势。农村社区化是“联产承包制”和农民经营自主权扩大的产物,而农村家庭质

变则是更为复杂,它包括:家庭核心功能的变化;农民的活动方式和生活界面扩大;家庭
消费结构多元化;家庭决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