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介绍

�桥区小麦耕作方式的演变及该区小麦播种的现状,提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

的措施,以期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播种;农机农艺;发展历程;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107-02 

  

 

  

�桥区是农业大区,小麦是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有“一麦吃全年”的说法。近年来,

随着农业投入加大、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新技术和新
品种逐步普及推广应用,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强度逐步减小。其中,农机的正确使
用和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在提高小麦产量上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麦的播种环
节上,农机和播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小麦的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1 小麦耕作方式的演变 

  

�桥区小麦的耕作方式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 年以前。全区小麦整地以畜力为

主,播种全靠人工耧播和撒播。田间耕作层在

20 cm 左右。一般耕作时间长,从 9 月下旬开

始整地、播种,一直持续到

10 月底。北部乡镇先开始播种,然后中南部乡镇才开始。由于播

期较长,土壤墒情难以掌握,造成播种质量不高,田间苗情差异较大。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作
业周期长,工作效率低,受天气影响较大,产量不稳且只在中产水平徘徊。化肥的施用比较
单一,氮肥以碳酸氢铵为主,磷肥以过磷酸钙为主,搭配钙镁磷肥,钾肥和微肥用的很少 。
1980 年前后该区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时期群众种地积极性比较高,收入的
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因此,对土地的认识和管理也比较到位,小麦增产幅度比较明
显。此时农业机械很少,人力和畜力是田间作业的主要动力,家畜、家禽几乎家家都有养殖,
田间农家肥施用比较普遍。另外,作物秸秆通过家畜过腹还田和高温堆肥直接还田,使田间
有机肥的平均施用量可达到

11.25 t/hm2 以上。第二阶段:1986

―2000 年。这一阶段是传统的

种植方式向农业机械普及转变阶段。生产上由于大面积推广博爱

7422、皖麦 19 等小麦品种,

单产逐步提高。中后期小型农机具开始使用,机耕、机播面积逐渐增加。家庭养殖大牲畜数量
在减少,高温堆肥等积肥方法逐步淡化,导致田间有机肥的施用量逐年减少

[1-2]。第三阶段:

2001

―2009 年。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主要收入由农业转为以非农来源为主。

农业机械开始大量使用,大型农机具广泛被农民认可,小麦的耕作周期缩短。小麦品种进行
了第

7 次更新换代,烟农 19 成为主要种植品种,小麦平均单产实现中高产,部分田块和农

民生产水平达到高产。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养殖大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大量涌现。

 

  

2 小麦的播种现状 

  当前

�桥区小麦整地方式中,机械完全替代畜力。机械整地又分 2 种方式:一是耕后耙

地再播种。前茬作物收获后播种深度一般能达到

20 cm;二是旋耕播种,播种深度在 15~18 

cm,作业速度快,费用较低。秸秆还田的方式 70%为就地焚烧,30%机械还田或堆沤腐烂
后再还田。目前,小麦播种机播面积占

98%以上,播种行距一般在 15~18 cm,播种深度 3~5 

cm,有的地块播种过深,达到 6~8 cm,造成出苗顶土困难,形成弱苗。近年来,随着旋耕
机械的增加,该区旋耕面积不断扩大,其优点是旋耕速度快,墒情易抓住,表层土易细碎
成本低,能抓住最佳适宜播期。缺点是耕层浅,旋耕后不镇压,造成土壤过暄,犁底层上抬,
根系下扎困难,土壤失墒快,容易发生冻害、旱害,后期易倒伏、易早衰

[3-4]。 

  

3 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的措施 

  (

1)提高整地质量,关键是耕后要耙匀踏实,土地平整,无明暗坷垃,达到上虚下实,

利于保墒。做到适墒足墒下种,遇旱时要先抗旱后播种。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应
大力推广土壤深松,能加大土壤耕作层,改变土壤结构,蓄水保墒,做到涝能排、旱能蓄,
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土壤深松对土壤扰动小,基本保持农
田地表覆盖状态,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保障技术措施。农田土壤深松一般

3 年左右进行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