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

 对 25 个杏鲍菇菌株的农艺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Pl4 和 Pl7 是生物学

效率高、菇形好的高商品价值菌株。

 

  关键词

 杏鲍菇;农艺性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075-02 

  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属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又名刺芹侧耳,是一种品质优良

的珍稀食用大型真菌。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具有杏仁香味,其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丰
富,属菇类中的上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是近几年来国内广为栽培的食用菌

[1-2]。

杏鲍菇作为一种品质优良的珍稀食用菌,因其独特的风味及特有的保健功能,其研究开发
已成为近年来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和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2]。目前,现有的杏鲍菇菌株较多,各品种性状差异较大,许多菌株栽培特性尚不十分清楚,
各个品种的产量不一,有些品种的产量偏低。为此,对从国内收集的

25 个杏鲍菇菌株进行

了菌丝体生长及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从中筛选出菌丝生长速度快、现蕾天数短、转潮较快、
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的高产优质菌株,为我国杏鲍菇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供试的 25 个杏鲍菇菌均引自国内科研和菌种生产单位,编号分别为:

Pl1

Pl2

 

Pl3,Pl4、Pl5、Pl6、Pl7、Pl8、Pl9、Pl0、Pl11、Pl12、Pl13、Pl14、Pl15、Pl16、Pl17、Pl18、Pl19、Pl20、Pl
21、Pl22、Pl23、Pl24、Pl25。 
  

1.1.2 培养基。原种培养基配方:84%棉籽壳、麸皮 15%、石膏 1%,含水量 65%,每瓶装

干料

100 g。栽培培养基配方:棉籽壳 25%、杂木屑 30%、玉米芯 18%、麦麸 15%、玉米粉 5%、

豆杆粉

5%、过磷酸钙 1%、石膏粉 1%。含水量控制在 65%~68%,自然 pH 值。 

  

1.2 试验方法 

  采用

750 mL 蘑菇瓶制原种和栽培种。用 17 cm×38 cm×0.005 3 cm 的聚丙烯熟料袋作容

器,每袋装湿料约

1 kg,要求松紧适宜,中间以木锥打孔,用套环棉塞封口。采用高压灭菌,

温度升至

126 

℃后,保持 2.5 h。待料温降至室温,在接种室的接种箱内无菌操作接入原种,

21~23 

℃下培养,菌丝长满袋后继续培养 10 d 后转入出菇房,将套环棉塞拿下,清除

老化菌块,袋口保持原状。将菇房温度降到

12~16 

℃,用日光灯增加光照,刺激子实体形

成,前期温度应控制在

15~18 

℃,后期温度控制在 13~16 ℃。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

88%~92%,可以空间喷雾增湿。每天应根据菇的生长情况通风 4~12 次,每次 6 min,

菇盖较小多通风,菇盖较大少通风。每个品种栽培

100 袋。从出菇管理至采收期间对各品种

的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和产出情况进行统计,对各处理的产量、现蕾天数、采收天数、生物学效
率进行比较分析

[3-5]。 

  

2 结果与分析 

  对

25 个菌株前 2 潮菇的菌丝满袋天数、现蕾时间、采收时间和每袋的平均产量进行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

1。可以看出,25 个菌株菌丝走满袋时间相差不大,菌丝满袋天数为 23~26 

d,走菌最快的有 2 号和 14 号菌株,为 23 d,走菌最慢的有 8 号和 24 号菌株,为 26 d,大
部分菌株都在

24~25 d。第 1 潮现蕾时间菌株间差异较大,现蕾时间天数为 36~51 d,现蕾

最快的菌株为

19 号、25 号菌株,为 36 d,现蕾最慢的菌株有 13 号和 21 号菌株,为 51 d。第

1 潮采收时间菌株间差异大,采收时间天数为 45~74 d,采收最快的菌株为 20 号菌株,为
45 d,采收最慢的菌株为 13 号菌株,为 74 d。第 1 潮袋单产菌株间差异大,每个菌株的单产

0.080~0.226 kg/袋,单产最高的菌株为 5 号,单产最低的菌株为 22 号。第 1 潮采收后,

经过

13~43 d 可采收第 2 潮,每个菌株间的差异非常大,最快的菌株 13 号 13 d 后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