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 要] 耕作制度的改革、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品种的引进对我市病虫害的发生

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对我市的各种病虫害必须采取可持续治理的对策
保证我市农业生产安全发展。

 

  

[关键词] 病虫害;结构调整;可持续治理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灾害之一,其危害不仅是粮食增产的障碍,也是降低农产
品品质的主要原因。为此,搞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促进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着重要作
用。

 

  一、引起病虫种群变化的因素

 

  

1.耕作制度的改革 

  耕作制度的改革,引起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利的一方面是恶化了一部分害虫的
生存环境,抑制了其发生为害,但同时又为另一些害虫的生长繁殖创造了便利条件,结果
使一些潜伏的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其为害更加猖獗,一些间歇性暴发害虫变为常发
性害虫。

 

  (

1)单作改间作。间作套种因为具有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和光能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等优

点,成为我市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间作套种抑制了一些害虫的发生,但同时由于套种免去
了一些耕作措施而导致另一害虫的发生加重,如棉花由单种改为麦棉间作,使小麦田蚜虫
天敌迁入棉田,控制了棉花苗期棉蚜的重发生,甚至不需要防治。但同时麦棉间作由于冬天
不能全面翻耕,红蜘蛛在土壤中能安全越冬,导致次年红蜘蛛基数较大。再如玉米棉花间作,
由于地力消耗大,如果此时不能保证作物生长的养分需求,作物抗逆性就会变差,田间杂
草增多,相应地增多了红蜘蛛的寄主,越冬后红蜘蛛先上杂草,再上玉米,最后在棉花上
定居越冬,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但高温干旱,其危害将更加严重。

 

  (

2)不同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市 

  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随之发生了一糸列的变更。如我市的小麦种植面积从

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急剧增加,截至

2001 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达 8.7 万 hm2,小麦种植面积的增大,一

定程度上为麦田病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殖条件,导致一些麦田害虫的猖獗发生。如小麦红
蜘蛛,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现在,发生程度逐年加重,2001 年发生面积达 3 万 hm2,盛期

虫量高达防治指标的十倍以上。去年又是一个大发生年;再如小麦穗蚜,近

16 年来其发生

程度也呈稳步上升趋势,且居高不下,据

2002~2008 年调查统计,历年发生面积均达 3 万

hm2 以上,盛期虫口密度高达 5000~6000 头/百株,远远超过其防治指标 800 头/百株,小
麦蚜虫的大发生还引发了小麦黄矮病等病害的流行。复播作物如玉米、大豆等种植面积的增
加使玉米螟、粟灰螟、豆天蛾,大豆包囊线虫、麦叶蜂等病虫的发生均有抬头。玉米螟原来在
我市一年只能发生二代,现在由于地膜覆盖玉米早熟,特别是甜、糯玉米等一些新品种的引
进,其生育期较短,致使寄主作物跨度大,为玉米螟生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寄主,出现世
代重叠现象,一些地方玉米螟一年发生三、四代,虫口密度最高可达

20%以上,农贸市场玉

米螟幼虫随处可见;由于复播大豆不注意轮作倒茬,连年复播,导致大豆包囊线虫、豆天蛾
发生严重,据调查,在我市泽州县等地大豆包囊线虫被害株率高达

20%~28%,高平市被

害株率达

18%~20%;豆天蛾 1998~2005 年连年在泽州、高平等地严重发生,被害株率达

48%以上,百株虫量高达 25.6~31.2 头,部分地块被吃成光秆。 
  

2.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出现许多新的变化,给防治工作增
加了难度,以果树、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经济作物在我市的大面积种植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原来农作物的生态环境,一些新的病虫害有所抬头,危害较重。覆盖面较广的主要有果树叶
螨、介壳虫、桃小食心虫、梨黑腥病等果树病虫害,蔬菜棉铃虫、菜青虫、小菜蛾等蔬菜虫害,
党参根腐病、山茱萸白粉病、炭疽病等中药材病虫害,许多农户对这些病虫害防治缺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