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 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

――

 显性感染

最易识别
――

 病原携带状态

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

2 种,乙类 25 种,丙类 10 种

第二单元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 RNA 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 DNA 病毒
3、丙肝(HCV):单链 RNA 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 RNA 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

2 周至发病后 2-3 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 1 周的传染

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

甲肝

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

乙肝

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 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