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数字化及其对印刷生产方式的影响

  

1.印刷复制工作流程的演变

  狭义地讲,印刷复制工作流程指从原稿到印刷品制成的生产处理过程,通常可分为印
前(

prepress),印刷(press)和印后(postpress)3 个子过程。在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这

3 个子过程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总的看,可以将印刷复制工作流程的演变,简单地分为:

1)模拟方式,(2)模拟数字方式(3)数字方式等 3 个发展时期。

  以照相分色和文字照排为基础的印刷复制过程是典型的模拟生产方式,以全球网络化
数字式按需印刷

/出版为基础的印刷复制过程为典型的数字生产方式,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模

拟数字生产方式。
  

1.1 以“照相分色 文字照排”为基础的工作流程

  照相制版是彻头彻尾的模拟生产工艺,图像和文字处理完全是分开进行的。图像处理主
要采用以制版照相机和银盐感光胶片为基础的技术手段;文字处理主要采用以手照排机和
银盐感光相纸

/胶片为基础的技术手段。所产生的图像复制用网点分色片(由细小的网点构

成的影象)和正文复制用文字照排片,完全靠手工方式拼合成整页版面。然后,经过拷贝、
晒版以及印刷等操作生产出印刷品。由于这种生产工艺主要依赖以银盐感光材料为基础的照
相技术,历史上曾被统称为照相制版工艺,目前已不再采用。
  

1.2 以“电子分色机 激光照排机”为基础的工作流程

  从

70 年代起,出现了电子分色机。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分色、加网及相应的色彩和阶调校

正等开始采用计算机,逐渐以数字方式进行处理。文字照排也逐渐采用计算机辅助,出现了
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标志着图像处理和文字处理开始进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时代。
不过,那时的图像和文字处理需要分别在不同的系统中完成。然后,将生成的网点片(图
像)和照排片(文字)拼成整面版面,再进行拷贝、晒版及印刷等后续处理。这种生产工艺
是数字处

 理与模拟处理并存的混合生产方式。当时采用的计算机都是专用系统,软件也由

各个厂家独自开发。由于采用的技术和数据格式并不相同,不同厂家的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共
享,处于互不兼容的封闭状态。同时,各厂家为保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纷纷采取严格的
保密措施。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80 年代中期。从此,人们开始关注建立在开放式结构基础上,

采用通用计算机平台(如苹果机、

PC 机和工作站)的桌面出版系统(desktop publishing 

system)。
  

1.3 以“图文合一处理 图像照排机”为基础的工作流程

  分色机和照排机系统分别独自发展延续了近

20 年之久,到 80 年代末计算机图文合一

处理技术趋于完善,开始进入实用阶段。这一方面应该归功于通用计算机在计算速度和存储
容量上的飞速提升而使实时图像信息处理成为可能,同时也应该归功于图文合一处理软件
的不断开发和完善。这样,不但可在同一计算机系统内完成图像和文字的处理,而且可将处
理完毕的图像和文字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拼接,完成传统手工难以实现的复杂拼版作业。这
样所形成的数字式页面在质量上已达到专业水准,完全可以满足直接扫描输出的要求。进入
90 年代,图文合一输出设备——图像照排机(imagesetter),在技术和质量上也日趋成熟,
为图文并茂的数字式页面的整页输出创造了条件。印前处理开始进入计算机图文合一整页胶
片输出的时代。数字链从原稿延伸到了整页胶片。
  

1.4 以“图文合一处理 印版照排机”为基础的工作流程  随着人们对图文并茂的数字

式页面质量的担忧消失,应该说将数字式页面直接输出到印版上,而无须再借助分色片或
照排片等中间产物的技术已经成熟。也就是说,直接制作印版的技术已经成熟。进入

90 年代,

直接制版的关键输出设备和材料

——印版照排机(platesetter/platerecorder)与适合直接用

激光扫描的版材(也叫

CTP 版材),相继投放市场。直接制作印刷版技术废除了以往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