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课目: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学时:3学时
方式:多媒体教学
目的:使学生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分类,熟悉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
径及各种疾病的实验室特点。
重点:1)乙型病毒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临床常见模式。

2)某些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异常模式的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测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广泛传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如

何有效地防治、控制其传播已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脏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症损伤和坏死病变为主,伴全身性反应,
有急性、慢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等类型的传染性疾病。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后,在肝细胞
内复制增殖,引起病毒性肝炎。目前已知的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肝炎病毒,最近我国
发现第八种-辛型肝炎病毒,日本又发现一种新的输血后肝炎病毒-TTV。另外,一些如 EB 病
毒、巨细胞病毒、黄热病毒、风疹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一般不列入肝炎病毒范围之内。

一、甲型肝炎病毒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属于嗜肝 RNA 病毒属,直

径 27~30nm,呈球形,无包膜,有蛋白外壳。它存在于被感染人和动物的肝细胞、血浆、胆汁和
粪便中。粪

—口传播是 HAV 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染性极强,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为 70~

80%。

机体感染 HAV 后,可产生 HAV 抗体,早期为 IgM,维持 2 个月左右,恢复后期出现

IgG,可维持多年,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二)临床意义
1、HAV-IgM 型抗体是感染 HAV 后的早期抗体,感染后 1 周即可产生,并在疾病急性期

持续 6 周;在症状出现前存在于血清中的 HAV-RNA 通常与抗 HAV-IgM 的峰值相关,
但持续时间短。它可作为诊断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根据。

2、HAV-IgG 型抗体的产生稍晚于 IgM 型,一般感染 HAV3 周后能在血中检出,2~5 个月

后到达高峰,以后有所降低但长期存在高滴度 IgG 对诊断 HAV 感染有参考和辅助价值,
低滴度为既往感染指标。

3、HAV-IgA 型抗体是在感染 HAV 后肠道粘膜细胞分泌的局部性抗体,可在感染早期和

急性期病人的粪便中查出。

4、HAVAg 存在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潜伏期和发病早期患者的胆汁和粪便中,具有确诊甲

型病毒性肝炎的价值。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极似甲肝时,而 HAVAg 呈阴性,可能是病毒
血症期已过,病毒在血中消失,此时应检查抗体,以帮助诊断。

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病毒科 DNA 病毒,又称 Dane 颗粒。HBV

衣壳直径 42nm,分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可急性发病、持续带病毒
感染、症状不明显和迁延不预形成慢性肝炎等。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的血液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危害性大于甲肝,少数可导致肝硬化、肝癌。
   (一)实验室检测

    HBV 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查的是病毒基因产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

毒 e 抗原(HBeAg),以及机体对这些产物产生的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肝病毒 e 抗体(HBeAb),以确定 HBV 的感染
状 态 。 临 床 常 将 这 5 种 血 清 标 志 物 称 为

“ 两 对 半 ” , 在 血 中 消 长 顺 序 通 常 为

HBsAg

→HBeAg→HBcAb→HBeAb→HBsAb。    

(二)临床意义

1、HBsAg: 临床已确诊乙肝病人中 HBsAg 检出率介于 50%~98%。若乙肝患者 HBsAg

阳性持续 2 个月以上者,约 1/3 病例可向慢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