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如何认识自我?为认识自我打开一扇窗

有人说,

20 岁时没结婚,因为美女太多,定下来可惜。结果现在别人娶了适合你的老婆,

生出来的可爱女儿叫你叔叔,而不是爸爸。你不要说你运气不好没碰到,你碰到过,但让她
走了。一生只有一两次真爱,你浪费了一次。你浪费后也的确碰到过其他美人,但她们觉得
和你定下来可惜。

有人说,

30 岁时没结婚,因为工作太多,没时间爱别人。结果你现在事业上又了不起到哪

去呢?你曾经是经理,但现在能掌控的只有电视机。你曾经是

“畅销作家”,现在别人客气地

称你为

“知名作家”。但连你都知道自己只在朋友圈中“知名”,外人根本没听说过你。

有人问:那

40 岁没结婚,又因为什么呢?应该是“自我”太多吧。有了老婆,难免要调整睡

姿,和所有习惯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好好的,想干嘛就干嘛,干嘛自找麻烦,配合别人?你
想得没错。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最大的敌人都不在外面,而是

“自我”这个鬼东西。

“自我”怎么会是鬼东西?个人的成功失败、欢喜悲伤、甚至爱人和被爱的原因,不都是“自

”激发出来的么?是没错!“自我”当然重要。只不过它跟甜点一样,实际的营养价值没有

看起来高,而且吃多了只是让你膨胀发福,看不到自己的脚,及人与事真正的面貌。

讨论一下

“自我”的意义很有必要

那么,讨论一下

“自我”这个词的意义就很有帮助,特别是在超越个人的范围内,没有别的

词比它带来更多的混乱了。自我在神秘的、超越个人的和新时代的范围内,一般被认为是个
不洁的词汇(我们前面就说

“自我”是个鬼东西,在印度教中自我也被用来指称“魔鬼”),

但是很少有研究者给它下定义,而那些下定义的,所给的定义也互不相同。

大多数人都随意地使用

“自我”一词,来表示一种片面的自我意识,与他人隔离,与精神基

础隔离。不幸的是,这些人没有明确地把前自我阶段和超越自我的阶段区分开,这样他们所
建议的拯救方式当中有一半实际上是各种各样的倒退的方式。尽管如此,他们的普遍结论是,
所有真正的精神状态都是

“超出自我”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对的,但若不加以详细论证,

就会把情况搞得一团糟。

“自我”就是拉丁语的“我”。举例来说,弗洛伊德就从来不用“自我”这个术语;他使用的是德
语的

das Ich,或“那个我”。不幸的是,斯特雷奇把它翻译为“自我”(ego)。与“那个我”相对

照的是,弗洛伊德所称的

Es,是德语的“它”,不幸的是,也被翻译为“本我”(id),弗洛

伊德也从来不用这个术语。这样,弗洛伊德的伟大著作《自我和本我》(

The Ego and the 

Id),实际上应该是“那个我和它”。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人们有一种

“我”或“自己”的意识,但有时候“自我”的一部分表现得陌

生、疏远、隔膜

——似乎是一个“它”(我们说,“焦虑,它让我不舒服”或“要吃的愿望,它比

我还强烈!

”等等,这样是在为我们自己的状态开脱责任)。当“我”的一部分被分离或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