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重点

1)定义  感染(infection)是微生物对宿主异常侵袭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

用的一类疾患,表现为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除由外环境中致病微生

物引起的感染外,大多数感染是由于宿主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平衡失调所致。口腔颌面部

感染的共性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因口腔颌面

部的解剖生理特点,使感染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其特殊性。

2)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A.        口腔颌面部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始端,是细菌最常寄居的部位。易发生各种感染

B.         口腔颌面颈部具有众多互相通连的潜在性筋膜间隙,感染易于扩散和蔓延。

C.         颜面部血循丰富,加之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直接或间接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

感染可扩散至颅内。尤以两侧口角至鼻根联线内的三角区发生的感染,易循内眦静脉扩散

至颅内,而被称为面部 危险三角区 。

D.        牙和牙周组织容易罹患病损,且与颌骨关系紧密。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特有的

感染。

E.         面颈部有丰富的淋巴结,感染可循淋巴管引流途径扩散,导致区域性淋巴结炎。

F.         口腔颌面部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

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需氧菌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等厌氧菌。以化脓性感染为主,偶见

特异性感染。

G.        口腔颌面部为身体外露部位,易受各种损伤而继发感染。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应采用全身抗感染和支持疗法,结合

局部治疗。

A.        全身治疗  包括全身应用适当抗生素和全身支持。

B.         局部治疗  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减少活动、避免不良刺激。感染早期可局部外敷,

炎症局限、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急性感染控制后应彻底清除病灶。

C.         重点掌握:切开引流的目的、指征和基本操作要求。

4)智齿冠周炎的临床表现   局部胀痛不适,可放射至耳颞区。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白细胞总数升高等。第三磨牙萌出不

全或阻生;冠周组织红肿、触痛,盲袋内可有脓性分泌物;炎症可波及咽侧和扁桃体;颌

下淋巴结肿、痛。冠周炎可直接蔓延或经淋巴管扩散,造成周围间隙感染等。

5)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基本概念  颌面部间隙: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

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在这些解剖结构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

肪组织充填及神经血管束经过。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

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在正常解剖结构中并无真性间隙存在

,只有当感染发生后,间隙方

始出现。颌面部间隙感染:口腔颌面颈部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化脓性炎症弥散时称

蜂窝织炎

(cellalitis),局限时称脓肿(abscess)。

6)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  口腔颌面部感染主要的感染途径有牙源性、腺源性、血源

性、创伤性和医源性。常见的病原菌有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7)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原则:

A.全身治疗:联合运用抗生素;全身支持治疗。

    B.局部治疗:

1)切开引流:浅表脓肿直接切开,深部脓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钝分离达脓腔,多间隙

感染应作附加切口,并放置引流条。以保持引流通畅。术中注意探查骨面有无粗糙、死骨块

形成。

    2)病灶清除:在急性炎症控制后进行,要彻底控制感染必须清除病灶,如拔除患牙、

清除死骨块等。

8)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解剖部位、周界及通连

9)口底蜂窝织炎感染的治疗要点

    全身抗感染、抗休克和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局部及时切开引

流以减少压迫症状,充分供氧,引流脓液,排除毒素,防止病变进一步恶化与机体中毒。

10)颌骨骨髓炎的定义  指微生物或理、化因素引起的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的炎症过程

一般分化脓性、特异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几类。临床以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多见。下

颌骨好发。病因:牙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血源性感染。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

菌。

11)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系指发生于骨髓腔的化脓性炎症,多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或根尖脓肿

的基础上发生,一般先在骨髓腔内发展,继而由颌骨中央向外扩散,可累及骨密质和骨膜。

多发生于下颌骨。

边缘性骨髓炎系指继发于骨膜炎或骨膜下脓肿的骨外板炎性病变,常在颌周间隙感染的基

础上发生。多见于下颌骨,其次见于颞骨。

1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中央型颌
骨骨髓炎

急性期

① 患处疼痛波及邻牙,患牙和邻牙多数牙叩痛、松动,龈沟
内溢脓。下牙槽神经受累可出现下唇麻木等。

② 形成骨膜下脓肿,面部肿胀,前庭沟丰满消失,感染扩

散可伴发颌周多间隙感染。

③ 全身症状明显。

慢性期

① 急性起病后二周左右,疼痛减轻。

② 持续排脓,瘘管及死骨块形成。

③ 大块死骨块可引起病理性骨折,咬合错乱。

④ 出现消耗性体质症状,如低热、贫血、消瘦等。

边缘型颌
骨骨髓炎

急性期

一般都与颌周间隙感染表现相似,易被忽略。

慢性期

① 局部肿胀好发于下颌支或下颌角部,明显张口受限。

② 全身症状较轻。

③ 溶解型有长期流脓的瘘管,探查骨面粗糙,X 线骨质溶

解吸收改变。增生型无瘘管,

X 线骨皮质增生,骨质致密。

 

(12)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的定义和其特点   一般指出生后 3 月以内的化脓性颌骨中央性骨

髓炎,主要见于上颌骨。病因以血行播散

(败血症,脐带感染)最多见;其次可见皮肤粘膜直

接侵入;泪囊、中耳的化脓性炎症扩散。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治疗予全身抗

感染,支持疗法;局部切开引流术。慢性期:治疗偏于保守;注意避免切除未坏死骨质,

保留未感染牙胚。

13)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定义  由放射线引起的颌骨无菌性骨坏死及在其基础上发生的

骨髓炎。放射线能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分裂起到抑制作用,但也能对正常组织起损害

    作用。

颌骨照射剂量超过

6500cGy,即有可能发生坏死。在此基础上受创伤和感染,即可导致骨

髓炎。

14)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应以预防为主:

放疗前:掌握适应证,精确放射野,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剂量。处理病灶牙,消除牙及软组

织感染灶。

放疗中:注意非放射区的防护和口腔清洁。

放疗后:尽量避免拔牙和损伤。如必须拔牙,应尽量减少创伤,术前术后均应使用足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