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规划原则及要求

(1)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学校及公园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学生人流和

周边居民的避难疏散要求,将场所内的用地和开放空间赋予各种

应急避难的概念。

2、平灾结合原则:要保持景观完整性,结合操场绿地的实际情况,

按照规范精心设计。把应急避难场所应有的内容艺术地安排在操

场绿地之中,且不影响绿化景观。

3、安全性原则:疏散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物和周边的居民区,且不

建在地下断层,易发生塌方地质等,场所应地势平坦,易搭建帐

篷。

4、快速畅通原则:保证附近居民能够安全顺畅的进入疏散场地。

5、日常管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按照属地和归属的原则,

由上级主管部或业主单位负责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关管

理办法,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确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功能运转与应急使用。

(二)选择要求

1.要充分考虑城市已有或拟建的场址,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休闲广

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区域。

2.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空旷且地势略高,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

的地形。

3.应处于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之外。

4.应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避让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易发地区。

5.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处、危险化学品仓库及

高压输变电线路走廊等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区域。

6.选择室内公共场、馆、所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或地震应急避难场

所配套设施的用房,应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7.应有 2 条以上不同方向的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相连接的疏散通道,

其宽度、纵坡及转弯半径应达到城市道路次干道的要求,以居住区、

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当密集区域,半个小时内步行到达为宜,

保障避灾群众快速、无阻到达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