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结构设计的 四项基本原则

1、刚柔相济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

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
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
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
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

“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

最后,专家们达成难以准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道也许都是相通的。

想想看,人应该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呢?思考的哲人们对此各抒已见,力

求给出处世的灵丹妙方。总的来讲,做人太刚和太柔都不受推崇。过份刚强者,应变能力差,
难以找到共同受力的合作者,便要我行我素,要鹤立鸡群,即使面对任何突然袭来的恶势
力,亦敢于硬顶硬撞而不留变通的余地,这种时候必须有足够的刚度才能立于不败,否则
一旦后继乏力,油尽灯枯就会发生脆性破坏,导致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灭顶之灾。在盛赞
这种刚气之余,却鲜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完全去做到,英雄的眼泪大抵只有英雄自己能体味。
人们唯有感叹道:精神可嘉,方法难取!

世人处世多以

“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柔者易于找到共同受力的构件

以协同消化和抵抗外力。但过柔亦为人所不耻。因为

“柔”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

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
风使舵,整日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表面上着实不容易受
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

“似我非我”的疑问,弄不好会个性丧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

要背上奴颜婢膝的骂名。

所以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后发现了中庸之道最适合生存。用现代的话来讲大意是做人

最好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也就是刚柔相济。刚是立足之本,必要刚度不能少,如此方能
控制变形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才不会失掉本质的东西;柔为护身之法,血肉之躯刚度毕
竟有限,要学会以柔克刚,不断提高消化转换外力的能力,有时候,牺牲一点变形来抵抗
突然到来的摧毁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应以不失去自我为度。

只可惜

“道可道,道难行”。不是想刚就能刚,想柔便得柔的,刚柔相济只是理想中

“模糊结构”,每个人的组成材料千差万别,生存的地基也不尽相同,所受的外力更难统

一定性。如此的差异下,企望哲人们找到统一的、万无一失的处世良方实在勉为其难。不过,
每个人如果都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一下适合于自身的结构体系,想必这世界会有
另一番光景。

2、多道防线
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

仆后继。这时候,如果把

“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多肢墙比单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也许我
们会自信计算的正确性,但更要牢记绝对安全的防备构件是不存在的,还是应该多多考虑
当第一道防线跨了,第二道防线能顶住吗?或者能顶住多少?还有没有第三、第四道防线?

人生也应该是多道设防的吧。毕竟,谁能坚信在一棵树上永远吊不死,或者谁又愿

意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再好的汽车,都会有一个备胎在后面。一辈子平平安安、无灾无难的
人实在很幸运。而每当看到饱经沧桑、历尽苦难的人尽力呵护甚至溺爱他们的子女时,也总
有一股暧流涌入我的心中。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不幸际遇在下一辈去重演的!
张开陈旧而温暖的大伞,他们时时设防,企图让子女在暴风雨来临时免受伤害。能有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