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震撼。很多与“别人不一样”的大人和孩子在费迪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内心的共鸣,从而更加
坦诚地正视自我,欣赏自我;很多神经紧绷终日劳碌的成人,读完费迪南的故事,也会放慢步伐,品味一下
简单的生活……
了解孩子的妈妈
虽然费迪南妈妈一开始担心儿子的特殊性情,会使他受到同伴排挤而孤单,但是她却试着了解孩子,让
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母亲这样的做法实在难能可贵,作为理想的家长形象经常被引为例证。费迪南的妈妈在
书中连续数页出现,画面始终洋溢着融融的暖意。这不只证明“她是一个了解孩子的妈妈”,而且暗示了使
孩子安心的亲子关系。而牛妈妈挂着标示“母亲”的铃铛,更为图画增添了幽默的细节。
《爱花的牛》缘起
本书的作者,时任一家出版社主编的曼罗・里夫,为了让他的插画家朋友一显身手,在一个下雨的周日
下午,仅花了 40 分钟就创作出这部作品,并塑造了一只性格独特的小公牛。可是,朋友罗伯特・劳森接到
文稿后有些踌躇:他从来没有画过公牛,而且画出那种表情不断变化、情感十分丰富的公牛,对劳森来说几
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劳森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大量查阅资料,熟悉西班牙的风景和建筑、公牛的身体结构、
斗牛士的服装等,之后他才有信心将此故事绘成图文完美融合的作品。从每幅画中大量真实而滑稽的细节里,
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绘者的严谨与幽默。
让孩子自由选择
罗伯特•劳森在凯迪克奖颁奖时发言中说:
“孩子们不管在趣味方面还是理解方面,都比大人更没有限制。
就是说,孩子们还没有受到那种‘应该喜欢什么’‘应该怎么想’等思想的约束。创作者应该将所有的知识
和想法都提供给孩子们,让孩子从中自由选择。”
诚如本书的绘者罗伯特・劳森所言:“某一幅画一个角落的小细节,或者一个特别的词或表达方式,说
不定为某一个孩子打开窗户,给他看到难忘的东西。”
劳森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是在为大人还是孩子创作,从来没有因为假定的读者对象而改变自己的一个
构思、线条或细节,从来没有因为害怕孩子不能理解而改变作品中的一个词和句。他希望,他“从来没有侮
辱过孩子的智力”。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理念,罗伯特•劳森同时赢得了孩子和大人的欢迎。
费迪南的永恒魅力
1936 年 9 月在美国首次问世后,The Story of Ferdinand(费迪南的故事,中文译名《爱花的牛》)受
到孩子和成人的共同热烈欢迎,两年间发行了 20 万册。不仅如此,1938 年费迪南的故事被拍成迪斯尼卡通
片,其形象被用于卡地亚的别针、围巾、布偶、玩具、花布、睡衣、衬衫、领带、雨伞、雨衣、气球、文具
等五十多种产品;同时费迪南的形象也出现在畅销燕麦片、玉米片的包装上。作为图画书的形象,费迪南无
疑获得了划时代的成功。
作为一本“永不过时”的图画书,费迪南的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 * * * * * * * * * * * * * *
《给我花,不要给我战争》
评介:柯倩华(联合报
读书人周报 88.4.26)
《爱花的牛》(The Story of Ferdinand)是儿童绘本史上的经典。它于 1936 年在美国出版,至今被译
成六十多种语言,跨越种族文化的疆界,受到世界各地小孩的喜爱。经过半个世纪,已被誉为“永不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