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孚日股份光伏业务包括两个子公司,伏日光伏(CIGSSe 电池组件生产业务)和埃
孚光伏(晶硅电池组件封装业务)。其中孚日光伏采用德国 JST 的薄膜电池技术,项目规
划 240MW,总投资 60 亿,首期 60MW 投资 15 亿,其中设备投资 11175 

欧元

 (12

亿

人民币

,第一条 30MW 生产线预计 2009 年 4

 

季度开始试产。

  而哈高科 2009 年 8 月与普尼太阳能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决定合资成立普尼太阳能
(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普尼),进行新一代薄膜太阳能产品的研发、生产、销
售。其中哈高科出资 600 万美元,占该公司 40%

 

的股权。

  多晶硅暴跌冲击薄膜领域 

  当上述上市公司不惜花重金研发薄膜电池,并花巨资引进生产线后,令人没有想到
的是,多晶硅价格在 2008 年达到近 500 美元/公斤后开始转头向下,尤其是进入 2011
年后,欧洲国家下调光伏补贴幅度过大,同时欧债危机上演,光伏电站运营商融资难度
加大、欧洲太阳能装机需求整体呈现疲软状态。欧洲尤其是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主导了全
球近 80%总装机容量。另一方面,中国自 2007 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光伏电池生产国,
且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欧洲。而在 2010 年-2011 年中国建设了大量太阳能组件产能,随着

 

产能的逐步释放,光伏行业面临供过于求的态势。

  一方面是国内多晶硅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下游组件需求疲弱,多晶硅行业供过于
求导致了 2011 年多晶硅价格加速下跌,而目前多晶硅价格已经跌至了 30 美元/公斤,

 

产品报价已经低于企业成本价,整个光伏行业步入寒冬。

  多晶硅价格暴跌,尤其是当前 30 美元/公斤以下价格,使得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已

 

经毫无成本优势可言。

   先前的薄膜产能因为大部分是固定投资,设备投入比较大,所以折旧费用高。 华鑫
证券分析师徐呈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相比于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已经毫无成本

 

优势。

  徐呈健认为,薄膜不具成本优势当然是指早前企业上马的产能,但不排除随着工艺
的进一步成熟,今后上的薄膜产能有盈利的能力。另外从中短期情况看,经济性比较好的

 

还是晶硅电池,但未来比较合理的模式还是薄膜电池。

  当前上市公司孚日股份及哈高科的情况似乎也从侧面验证了目前薄膜电池所处的尴
尬境地。其中哈高科 2010 年 11 月 30 日与湖州市东湖实业公司签订协议,以 4547.4 万

 

元人民币的价格向其出售普尼太阳能 (杭州)有限公司 130 万美元股权;2011 年 3 月
分别与蓝山投资和物

创业

订股权转让合同,以每股 5.3 美元的价格分别向蓝山投资、

 

物华创业转让普尼太阳能 (杭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1500 万美元)40 万美元股权、
130 万美元股权,转让金额分别合计 212 万美元、689

 

万美元。

  2011 年 10 月,哈高科再次以 3150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向温州瑞同投资企业转让普
尼太阳能(杭州)有限公司 90

 

万美元股权。

  与此同时孚日股份 2008 年初投资孚日光伏,早前预计为年产 CIS 薄膜太阳电池组
件 60MW,将于 2009 年第三季度投产。但是或许是由于多晶硅价格下跌,该项目的投产
进度一再推迟,直到 2011 年 7 月公司才公告其中第一条 30MW 生产线正式投产,而另

 

一条生产线还没有开工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