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达到

16% ,

到了

2001

,

这一数字上升到

17

1

3%

。有

14

个区

,

即被调查的

70%

的区县农民流动率达到

10%

以上。这表

明我市农民流动已经相当频繁。

2

1 从指标“向市内流动的人口率”来看

,

渝北、璧山、合川

等属于主城近郊的区县明显高于其他区县。农民主要稳定地
流向本市

,

成为户籍管理属于“农民”

,

但就业、生活、居住在

城镇的“城里人”

。丰都、忠县、梁平、奉节、巫溪等属于三峡库

区的较为贫困的区县

,

这些区县的指标“向沿海流动的人口

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县

,

流动率都在

10%

以上

,

农民外出较

,

流向东部沿海打工者居多。

3

1 部分经济在全市较落后的县如巫山、綦江等地

,

农民

的流动率相当低。究其原因

,

在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着“小

富即安

,

知足常乐”

,

或“宁愿在家苦

,

不愿出远门”的消极思

想所致

,

在市场经济中的创业意识、承担风险的意识不强。

4

1 流动情况两极分化严重。从总的情况来看

, 2000

,

在流动率在

18%

25%

之间的有

11

,

占调查区县数的

55% ,

但其他

9

个区县的流动率都在较低水平

4%

13%

,

两类区县两种情况差距较大。 再从“向东部流动”这个指

标来看

, 2000

,

平均数为

7

1

8% ,

但达到

7

1

8%

以上的仅为

8

(

占调查总数的

40% ) ,

其数值分布在

13%

17% ,

而其

12

个区县的这一指标大多在

1%

6% ,

这两种情况差距

太大。 在都市发达区

,

渝北区、巴南区农民流动偏低

,

这是因

为在主城区内的农业较为发达

,

农业的比较效益较高

,

同时

农民从业途径较多

,

因此农民向外地流动偏低。 璧山、合川、

铜梁等渝西经济走廊的区县具有较高的外出务工率

,

其原因

在于这些区县具有较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

,

同时距离主城

区较近

,

与主城近郊农民比较

,

在城区就业不具优势

,

因而比

渝北等主城近郊区的区县具有较高的外出务工率。在三峡库

,

农民流动率普遍偏高

,

丰都、开县、巫溪等县农民流动率

15%

以上

,

但仍有一部分库区县农民流动率在

10%

以下

,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区县有关部门对农民外出务工重视不够

,

农民缺少有关外出务工信息的指导。

(

)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分布及规模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分布见表

2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分布表

年别

总数

(

万人

)

市内

(

万人

)

市内

(% )

中西部

(

万人

)

中西部

(% )

东部

(

万人

)

东部

(% )

2000

225

1

95 67

1

73 29

1

98 41

1

71 18

1

46 116

1

51 51

1

56

2001

235

1

71 69

1

67 29

1

56 45

1

15 19

1

15 120

1

89 51

1

29

  根据我们收集的数据资料

,

可以得出剩余劳动力向各区

域的流动情况

:

1

1 从流向的区域来看

,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三大

区域

:

一是跨出所在区县在市内其他地方就业

,

二是到中西

部其他省市就业

,

三是到东部沿海就业。在调查的

20

个区县

, 2000

,

农民流动人数达到

225

1

95

万人

,

占这些区县农

民总数的

16

1

2% ,

其中分布市内

(

其他区县

)

就业人数达

67

1

73

万人

,

占常年在外务工农民总数的

29

1

98% ;

到中西部

务工的农民人数为

41

1

71

万人

,

占调查总数的

18

1

46% ;

到东

部沿海务工人数最多

,

占半数以上

,

116

1

51

万人

,

占调查

总 数 的

51

1

56%

2001

,

被 调 查 区 县 外 出 务 工 人 数 达

235

1

71

万人

,

2000

年增长

4

1

32%

。 其中在市内、中西部、

东部沿海三个区域就业的人数分别为

69

1

67

万、

45

1

15

万、

120

1

89

万人

,

分别比

2000

年增长

2

1

86%

8

1

25%

3

1

76%

2

1 从流向分布的区域上还可看出

,

重庆农民到东部发达

地区务工的倾向非常明显

,

两年均稳定在

50%

以上。 这说明

农民流动跟流入地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再从近
两年的发展来看

,

还有两个重点

,

一是农民向各个区域流动

的数量都有增加

,

向市内、中西部、东部三个区域流动的农村

劳动力分别增加

1

1

94

万人、

3

1

44

万人、

4

1

38

万人

;

二是流向

各个区域的相对比例已有所变化

,

流向中西部务工的农民有

增多趋势

,

41

1

71

万人上升到

45

1

15

万人

,

一年内增加了

8

1

25%

。增长幅度较大的原因在于

,

近两年

,

国家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政策

,

特别是扩大内需、经济结构调整等政策的

实施

,

农民在中西部的务工机会增加

,

对农民流动起到了有

力的支撑作用。

三、效应分析

:

剩余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经济影响

(

)

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为了考察务工对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率

,

建立如下指标

:

(1)

非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人均收入

=

非常年在外务工

的农民收入

ö非常年务工的农民人数

;

(2)

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人均收入

=

常年在外务工的农

民收入

ö常年务工的农民人数。

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资料

,

整理出数据如表

3

所示。

根据上述数据

,

分析如下

:

1

1 外出务工的经济效应非常明显。从

2000

年来看

,

常年

在外务工农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数

5800

,

比非常年外出务

工收入平均数

2500

元高出

92% ;

也比农民人均收入

1900

高 出

2 0 5 % ;

非 常 年 务 工 人 均 收 入 高 出 农 民 人 均 收 入

  表

3

20

个区县非常年务工、常年务工、农民人均收入情况表

单位

:

千元

指标

渝北 巴南 璧山 合川 永川 铜梁 綦江 南川 丰都 忠县 梁平 奉节 开县 巫山 巫溪 城口 黔江 酉阳 彭水 武隆 平均

2000

(1) 5

1

0 3

1

3 2

1

0 2

1

7 2

1

3 3

1

0 2

1

2 1

1

0 2

1

0 3

1

4 2

1

0 6

1

0 3

1

0 3

1

6 1

1

0 1

1

6 2

1

2 2

1

0 2

1

0 2

1

8 2

1

5

(2) 8

1

0 3

1

1 7

1

0 4

1

2 5

1

7 8

1

0 9

1

6 2

1

9 3

1

5 2

1

0 5

1

0 7

1

0 6

1

0 4

1

5 2

1

4 2

1

6 2

1

5 3

1

0 7

1

3 8

1

0 5

1

8

(3) 2

1

4 2

1

4 2

1

5 2

1

5 2

1

5 2

1

5 2

1

2 2

1

1 1

1

6 1

1

8 1

1

9 1

1

3 1

1

6 1

1

3 1

1

3 1

1

3 1

1

4 1

1

3 1

1

3 1

1

4 1

1

9

2001

(1) 5

1

5 3

1

4 2

1

0 3

1

0 2

1

4 3

1

0 2

1

2 1

1

0 2

1

3 3

1

4 2

1

0 6

1

0 3

1

0 3

1

5 1

1

0 1

1

9 2

1

7 2

1

0 3

1

0 3

1

5 2

1

8

(2) 9

1

0 2

1

9 7

1

3 4

1

7 6

1

1 8

1

5 9

1

7 2

1

9 3

1

4 2

1

1 5

1

0 7

1

0 6

1

0 4

1

3 2

1

6 2

1

6 2

1

8 3

1

0 7

1

8 5

1

1 4

1

4

(3) 2

1

5 2

1

5 2

1

6 2

1

5 2

1

6 2

1

6 2

1

3 2

1

1 1

1

7 1

1

7 1

1

9 1

1

3 1

1

6 1

1

3 1

1

3 1

1

4 1

1

5 1

1

4 1

1

4 1

1

7 1

1

8

  注

:

表中分别用

(1)

(2)

表示上述新建的指标

,

另用

(3)

表示农民人均年收入。

4

4

任 力

: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效应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