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 洋厂长施密特

河南汽轮机厂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给国家多做贡献,大胆解放思想,经省里有关领导部门同意,从德国退
休企业家协会聘请了 63 岁的管理专家、退休前曾任德国同类企业总经理的施密特先生来华出任该厂正厂长,此举在三
省尚属首创。消息传开,立即引起了多方面人士的关注。有关汽轮机厂先进管理、从严治厂等报道时有所闻,赴该厂参观
的人们络绎不绝。省里领导定期会见这样洋厂长,询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施密特先生提出的一些与宏观环境
有关的问题。连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对此也颇为关心,几次会见过施密先生,征询他对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的意见。在企
业内部,尽管施密特先生认为不如他在德国公司里那么得心应手,但总的来说,指挥还是有效的,他也确实竭尽全力
在工作着,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在华期间体重下降了 18 磅。一晃,两年的合同期满,施密特先生留下了几十万
字的治厂经验和建议,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和敬意,也带着一丝未尽壮志的遗憾,告别了河南汽轮机厂,踏上了归
程。
洋厂长在河南汽轮机厂的是非功过,一直是厂内外有关人士议论的热点。可以说,从聘请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看法。碍
于情面及传统习俗,过去在公开场合下都是颂扬褒奖的言词,而且在欢送施密特的仪式上,还由省领导颁发给奖券和
荣誉证书等。如今人己离去,分歧逐渐公开,有些观点截然不同,各持己见,各陈理由,而且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
题。中央有关部门的一位领导同志建议我们整理一下这方面的材料,供有关方面参考。为此,我们走访了河南汽轮机厂
及相关单位。在厂内召开了六次座谈会,分别听取不同层次的职工对施密特厂长的评价,同时查阅了许多资料。现将两
种最不同的观点简要汇总如下,供企业界有关领导部门的同志们分析参考,希望从中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使今后
的国际智力引进工作能取得较大的实效。
持肯定意见的同志认为:施密特虽然没有过去媒介所说的那么完美,但也绝不像在一些人讲的那么不行。他来河南工作
了两年,尽管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但毕竟付出了巨大努力,而且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取得一定成绩。需要强调的是,
施密特在德国的生活条件远比这里优势,给他的待遇虽然在我们眼里似乎己令咋舌,但按德国的标准衡量,几乎是半
义务性的服务。况且,前一时期报刊电台广为宣传的 26 万字的《汽轮机厂管理改革方案》,就是他离职前一个月里,基

本上是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对此,施密物先生没有索取一分钱的报酬。他来厂后推行的 三扳斧 可以概括为抓纪律、抓
质量、抓干部。应当说,他的每一斧砍的都是地方,都是我们全民所有制企业里普遍存在的、急于解决又不易解决的难题。
河南省经委整理出一本厚达 342 页的《施密特管理经验谈》汇编集。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央部委领导同志为该书写的序言中
对施密特作了极为中肯的评价:我们应该学习他不图安逸、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精神;
学习他从细小而关键的事抓起、一抓起底的求实精神;学习他时时处处精打细算的勤俭精神。所有这些事迹和介绍,足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施密特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头。
持否定意见的同志认为:尽管前面讲的都是事实,但衡量企业领导干部优劣的主要标志是业绩。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只

要在我国企业里工作,都得用 德、能、勤、绩,以绩为主 这个准绳来考核。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外国专家这方面要求更
高一些,因为毕竟是花了远远高于我国企业领导人的薪金把他请来的,他们应当做出更大的贡献。事实上也确有这样成
功的外国专家,如同样在两年前北京钢琴厂请来的德国专家切尔,但任该厂的技术副厂长,就很有成效。他领导该厂的
技术人员,仅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新一代钢琴,并利用切尔在国际享有的钢琴制作专家的知名席,产品出口
东南亚,一炮打响,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虽然在切尔身上每月要付出一万美金的代价,但大家都觉得很值,

认为引进专家 -开发新产品 -开拓国际市场这条路走得很对头。但是,施密特却令人大失所望。他在就职演说中曾
明确提出三大任职目标:一是在不增加设备、资金和人员的前提下,把产量提高 25%;二是汽轮机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三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他在离任时的实际状况是:产量倒反而比两年前下降了 13%

;质量 -在给施密特送行后

的第二天,中央部委派人来厂全面测试检查,结论是 产品达不到优质标准 ;至于开拓国际市场,事实是他没有为该
厂向国外推销过一台机器。虽然从主观愿望上,施密特确实想把企业搞好,而且在德国任职期间,他的业绩也确属上乘,
但他所推行的某些措施,明明在我们这儿是行不通的,可是权威部门一再表态,明确支持他硬行贯彻。职工群众包括相
当一部分厂级及中层干部气不顺,因此造成了越搞越糟的客观结果。可以说,这是一颗崇洋媚外的苦果,应当从中认真
吸取教训。
当我们在综合整理这份材料时,又传来了最新消息:这位闻名遐迩的施密特先生,不久前又被请到了山西。

《消息快报》

是这样报道的:66 岁高龄的施密特先生德国飞抵北京,当即转车于次日上午 9 点到达太原,午饭后没有休息马上直往
工作地点。他来到省级先进企业山西内燃机厂后,不顾旅途疲劳,当天就深入车间科室进行调查研究,继续发扬他过去

检查工作时采取的 三件宝 精神:手电筒、磁铁棒和放大镜。他用手电筒在每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寻找 蛛丝马迹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