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牍文书,而几乎全是用纸了。
    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丰富,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这个时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
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洛阳、长安、山西及河北、山东
等地为中心,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
    1964 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代纸绘地主生活图,长 1O6.5 厘米,高 47 厘米,由六张
纸联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纸本绘画。1966~1969 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间剪纸,式样

 

美观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潘吉星先生对魏晋南北朝近百种古纸都进行了检验,证明其中 90%以上都是麻纸,以

 

木麻和苎麻为原料的居多。
    除麻纸外,这时期还采用其他韧皮纤维原料造纸,如楮皮纸、桑皮纸、藤皮纸等。从晋
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为止,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开创用野生藤皮

 

造纸而久享盛名。
    据文献记载,晋朝还有一种侧理纸,实即后世的发笺,以麻类、韧皮类等传统原料制
浆,再掺以少量水苔、发菜等作填料,用量虽少,但因呈现颜色,放在纸面上非常明显。
这种发笺纸在唐宋以后还继续生产,直到近代。外国的发笺,最著名的是朝鲜李朝的发笺。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就
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粘剂或淀粉糊剧在纸面上,再予以压光。这样,既可增加纸的白度、
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面紧密,吸墨性好。这种技术在欧洲的首次使用,是
1764 年卡明斯在英国提出的,将铅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涂刷在纸上。常用的白色矿
物粉原料有白垩、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涂布方法是先将白粉碾细,制成它在水中
的悬浮液,再将淀粉与水共煮,使与白粉悬浮液混合,用排笔涂施于纸上,因为纸上有
刷痕,所以干燥后要经压光。这类纸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被矿粉晶粒所遮盖的现象清楚

 

可见。
    晋时染潢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先写后潢,或者是先潢后写。
黄纸不仅为士人写字著书所用.也为官府用以书写文书。下于民间宗教用纸,也多用黄纸,
尤其佛经、道经写本用纸,不少都经染潢。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黄纸外,还生产了其它各种色纸。
汉纸多粗厚,帘纹不显,而晋朝和南北朝的纸,都比汉纸薄,且有明显的帘纹,从造纸
技术上来分析,晋南北朝时,是用类似现今土法抄的可拆合的帘床纸模抄造。这显然是造
纸技术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这种抄纸设备的优越性,在于能抄出紧薄而匀细的纸
面,减少生产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设备投资。这种设备起源于何时,只能从出土
古纸来判断,迄今最早有帘纹的纸属于西晋。看来它是在两汉抄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帘纹分为帘条纹和编织纹两种。潘吉星先生说:"从古纸帘纹的实测中,能分辨出纸帘
是用什么材料编制的。根据笔者对大量古纸帘纹的实测数据分析,在每 1 厘米内有 9 根以
上帘条纹的,是用细竹条编制的纸帘子;每 1 厘米内有 5~7 根帘纹的,是用芨芨草或萱
草茎编制的纸帘子。后一种粗纹纸,多是在我国北方无竹地区抄造的。前一种纸多产于中
原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潘先生的这些论断有力地驳斥了赵将帘纹的横竖作为鉴别南北

 

纸的技术依据 ,而提出了帝条纹的粗细,是辨别南北纸的重要依据。这是很有道理的。因
为粗条纸帘,抄纸时滤水速度特快,易使纸质不够紧密匀称。为克服这一缺点,常常要将
纸抄得较厚。帘纹纸模滤水速度适中,能造出一种白亮而极薄的的佳纸,表面平滑、坚韧,
墨迹发光,用手触它,沙沙有声。这种佳纸在新疆出土的实物不少,至今看到实物,仍令

 

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