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昂,非顯貴人家用不起。

西漢年間(約是蔡倫前兩百多年),

民間有人利用麻或苧麻的纖維來造紙,這

樣的紙價格低廉許多,然而質地粗糙無法

書寫;也有人以棉花來製紙,但價格過於

昂貴,亦無法廣泛使用。

一直到蔡侯紙的問世,解決了紙質與

價格的問題,人們才有輕便、好用、便宜

的紙可以書寫。

東 漢 和 帝 之 時 , 宦 官 蔡 倫 集 合 前 人

的方法加以研究改進後,發現以隨手可得

的樹皮、破衣服、廢漁網、麻等便宜的材

料,經過搗爛、打漿後拿來造紙,可製造

出 更 為 細 緻 、 更 為 堅 固 的 紙 。 這 種 質 料

輕、價格低廉的紙,不僅適合書寫,更可

大量生產,因而獲得漢和帝的肯定,進而

風行天下,由於蔡倫是改進造紙技術的大

功臣,大家便稱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蔡倫也成為青史留名的科學家。

其 後 , 蔡 倫 的 弟 子 孔 丹 將 蔡 侯 紙 的

製程加以改良,使用青檀樹皮做為原料,

經過更多繁複的步驟,造出了「滑如春水

密如英」的宣紙,由於它柔韌又勻墨的特

性 , 成 為 數 千 年 來 最 適 合 用 於 書 畫 的 紙

張。

手工造紙的步驟

在宋應星《天工開物》的篇章中,造

紙術的章名為「殺青」,這是因為當時的

手工紙原料之一為竹子,造紙過程中需將

竹子搥打並去除青皮,因而得名。

《天工開物》中雖因紙的原料來源不

同而將紙分為「竹紙」和「皮紙」兩種,

然兩種紙類的造紙程序相當類似:

1、斬竹漂塘:「竹紙」為每年芒種時上

山 砍 竹 , 切 成 段 後 置 於 水 塘 中 浸 泡

100天。其後將竹段取出搥打,去除

粗殼及青皮。「皮紙」為在春末夏初

時剝取楮皮,與嫩竹麻以

3:2的比例在

水塘中浸泡,或是將

7份的竹皮與3份

的稻草混合製作。

2、煮楻足火:將前述的原料放在楻桶中

以石灰水中蒸煮以軟化纖維,去除色

素、雜質後搥搗成漿,放入抄紙的漿

槽中。

3、蕩料入簾:兩手拿著抄紙簾置入漿槽

中後提起,前後左右搖晃以幫助水份

流 出 , 使 纖 維 重 組 , 均 勻 沉 降 在 其

上,形成一層濕紙。在這個步驟中,

由於雙手的擺盪,纖維在簾上縱橫交

錯,產生有橫有直的結構,故手工紙

不易受溫度、濕度的影響而變形。

4、覆簾壓紙:將簾網翻轉於木板上,潑

水分離簾網與溼紙,重覆這個步驟直

到 木 板 上 疊 了 足 夠 的 紙 張 成 為 「 紙

豆腐」後,再以加壓的方式讓水份流

出,成為「紙豆干」。

5、透火焙乾:將壓乾後的溼紙用鎳子一

張張拿起,貼在燒熱的磚牆上焙紙,

乾透後即成為一張張手工紙。

埔里的手工造紙方法保留古風,步驟

和上述所介紹的步驟幾乎相同,整個造紙

的流程為:製漿(包含:蒸煮、浸泡、漂

洗)、打漿、抄紙、放線、覆紙、壓榨、

揭紙、烘乾等,然因為科技的發達,造紙

的工具和材料的進步,大大地縮短了造紙

的時間,也增加了紙的功能。

 相似度極高的紙偶

 各式各樣的創意紙

 打漿機及紙漿

 抄紙,木框中夾著竹簾,在

其中進行纖維重組的動作

 壓榨機,將紙豆腐的水份壓

出,成為紙豆干

70 傳產新局

71

傳產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