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采用 TJ - 802 粘泥剥离剂 ,它为一种复合的有

机杀菌剂 ,具有优异的杀菌灭藻性能 ,尤其对于除去
系统生成的藻类具有很好的效果 。它与漂白水配合
使用 ,可提高系统杀菌灭藻效率 ,降低系统的维修和
维护费用 ,同时降低整体的细菌处理费用 。

2

13 投加浓硫酸

浓硫酸控制系统 p H 值保持在 7

12~718 ,以维

持漂白水的杀生能力 ;同时使水中碳酸盐硬度转化
为非碳酸盐硬度 ,降低循环水的结垢倾向 。

2

14 水处理方案的特点

(1) 采用了高性能分散剂产品 ,更好地防止了结

垢和悬浮物沉积 。

(2) 采用连续投加杀菌剂的方案控制了微生物

生长 。

(3) 该方案的所有产品均可利用自控技术实现

药剂投加和药量控制 。自动控制包括阻垢缓蚀剂和
杀菌剂的投加 ,p H 值 (加酸) 的控制以及排污和补水
的操作等 。

3 技术改造

3

11 主要过程

技术改造的主要过程为系统设备的改造 ,目的

就是准确控制水质和药剂浓度 ,以确保药剂浓度和
水质指标在要求的范围内 ,主要分为以下几项

[ 1 ]

:

(1) 引进一套全自动加药装置 ,实现缓蚀阻垢剂

的连续 、

自动 、

准确监测和投加 ,并将药剂浓度稳定

地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

(2) 增加产品原液剂及蠕动泵 ,实现杀菌剂的自

动投加 ,并将漂白水的投加点改在冷却塔集水池的
盲区 ,提高药剂的作用效果 。

(3) 增加 p H 分析仪和加酸泵 ,加酸实现自动监

测和投加 ,并准确控制 p H 值 。

(4) 增加在线电导仪和电动排污阀 ,根据系统电

导率实现自动排污 ,准确控制水质指标在要求的范
围内 。

(5) 增加不锈钢支架 ,挂片架一套 ,用来监测换

热器的腐蚀情况 。

3

12 具体改造措施

(1) 将杀菌灭藻剂氯气改为漂白水 。

因氯气在冷却塔中易损失 ,不能起持续的杀菌

作用 ,故将氧化性杀菌灭藻剂由氯气改为漂白水 ,实
践表明采用漂白水不但提高了杀菌灭藻效率 ,降低
了工人操作的危险性 ,而且节约了药剂费用 。

(2) 增设一套旁滤系统 —无阀滤池 ,有效地防止了悬

浮物在循环水中的沉积 。

4 效果验证

该系统自试运行至今已一年多 ,实践表明该系

统不但降低了工人劳动量 ,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
误差 ,而且提高了冷却换热效率 ,节约了新鲜水 。

4

11 操作管理的改变

全自动加药装置系统可以大量地减少人为的测

试工作及水处理药剂投加的工作量 ,工人的工作主要
为巡检设备、

现场记录在线监测数据和及时补充药

剂 ,提高了劳动效率并降低了化学品操作的危险性。

4

12 定期现场服务

天大公司定期现场服务 ,分析水质 ,了解控制和

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 ,保持冷却循环水系统的稳定
运行 ,了解控制和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 ,冷却水系统
潜在的问题 ,指导现场工程师及时解决 。

4

13 运行情况良好稳定

由于采用了全自动加药控制系统 ,各现场在线

监测设备运行良好 ,水质控制稳定 ,以 p H 值 、

总磷 、

总铁 、

余氯及其他水质指标为代表 ,结合现场监测和

换热器解体检查 ,运行至今循环水的水质控制一直
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

4

14 节约新鲜水

该系统在保持水质稳定的基础上将浓缩倍数控

制在 4

15~5 (原配方浓缩倍数为 215 左右) ,浓缩倍

数的提高意味着排污量和补充水量的减少 ,节约了
大量的新鲜水 。

5 经济效益显著

该系统有计划地控制排污量和补水量 ,避免了

盲目加药 ,降低了药剂费用 ,减少了排污量及补充水
量的同时降低了污水处理费用 ,也节约了新鲜水 。

新配方药剂费用为每年 35 万元 (按运行 350 日

计算) ,原配方药剂费用为每年 26

16 万元 ,实际净增

药剂费用为 8

14 万元 ,新增设备费用为 514 万元 ,合

计 13

18 万元 ,改变水处理工艺后节约置换水费用为

4

125 万元/ a (按 1200m

3

/ 月 、

2

195 元/ m

3

计) ,提高

浓缩倍数节约水费用为 10

118 万元/ a ,合计 14143

万元 。低廉的运行成本能够在系统投入运行不到一
年的时间内收回投资 ,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1 ]

王一平

.

荧光示踪技术用于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控制

[J ] .

中国给水排水

,2004 , (6) :74 - 76.

作者简介

:

曾香梅

(1979 - ) ,

,

河南南阳人

,

学士学位

,

工程

,

从事水处理的设计与改造工作 。

收稿日期

:2006 - 06 - 19

9

3

2007 年第 2 期

(总第 295 期)

          

节    能

EN ER GY CONSERVA 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