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定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进行组织机构重塑。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

大力气转变以往的 人才上不去,庸才下不来 的状况,在公司内部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采取记
分制绩效考核手段,基于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集团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建立了一套人力资源考核
与管理体系。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的老总却遇到许多困扰,大致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初的绩效考核工作计划做得很好,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 雷声大,雨点

小 ,各部门的考核者乐于充当好好先生,应付了事,大大有悖于绩效考核的初衷;二是在考核
过程中,公司员工缺少参与的积极性,抵触情绪很强,不少员工甚至质疑:是否绩效考核就是通
过反复地填表、交表来挑员工的毛病;三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反映,考核的过程繁琐,耽误
正常的工作时间,推行过程中往往又因为得不到高层的足够支持而阻力重重;四是另外,考核过
程和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大多数员工对于考核的结果都心怀不满,怨声四起,同事的关系也
往往因考核而变得紧张,不利于公司的日常工作开展。

这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此企业的高层在股份制后,意识到危

机,做了三个事情,一是制定战略,二是组织结构重塑,三是建立了一套人力资源考核与管理体
系。这不错,但在做这些事情时少了一件,培训和学习,以至于下面的工作接不起来。我认为在一
个组织有大的运作时,第一件事情应该就是学习培训,让高层思想统一,中层骨干积极响应,基
层作好准备,如果没有培训和学习,往往会事与愿违。我的看法,此公司有很多错误,在人力资
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我认为是一个最小的部分,也是在一个循
环中的一个水到渠成的部分,大部分工作应该在此前完成。思想上重视,行动才有力量,至于考
核过程中出现的四个困扰,大家有无注意,全部是绩效考核,这是不是很奇怪,发生问题不可怕
怕的是不分析,不总结,不改进,在这个循环--绩效管理循环中,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素质,
改变员工行为,养成长期的良好的习惯,从而实现本职业绩最大化,进而导致公司总体目标的实
现。这是管理的根本,而此单位只是做了最后一项,全部在考核上做了一点或其他基本没有做,
导致实现不了初期愿望。第二,我一直认为,如实行绩效管理,只能由点到面,让一个点上的员
工受益后再推广,如果条件成熟才能一下子全面推广,当确实在一个点试点成功后,员工能力提
高,他开心,部门领导工作开展顺利,也开心,高层见到效益,也开心,这时适时推广最好。同
时人力部也能总结经验才教训;第三,我认为人力部在绩效管理中不能太主动,不能大包,特别
是目标设立,沟通和考核时,应该是业务部门或被考核部门的事情,他们的主管应该自己来,包
括表格的设计,沟通的频率和次数时机,人力部门只能监督,特别我们是考核部门领导的,将他
们在绩效管理中的表现作为对他们考核的内容之一。所以此单位出现员工抱怨、充当好好先生、反
复地填表、结果的公正性等都可能是人力部门人员大包的结果;第四,是此单位没有沟通,确实
是一大问题,如果考核是一个局部的工作的话,沟通应该是全面地进行的,无论在绩效管理的任

   

何阶段,沟通必不可少,他就像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一样,如果效果好,问题就会少的多。

由此看来,我认为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绩效考核的认识问题。
在对员工考核工作的看法上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错误认识:

  1、考核就是对员工的惩罚。一些管理人员认为,考核是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控制手段而存在的,

直接目的就是给员工挑毛病,借以惩罚员工,同时也多少展示一下上司的权威。 这么不努力工作,

……” “

不扣发你工资才怪

、 你表现得太糟糕了,还是另谋高就吧........”。在这种错误认识下,管理

人员容易在考核工作中违背本应遵循的原则,甚至会错误地执行考核结果,员工则会惧怕考核,
逃避和拒绝考核,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管理矛盾,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士气和战略发展。正确
的认识应当是,考核是员工追求高需求层次的体现,做好考核工作就是为员工满足高层次需求服
务,它是一种激励方式。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求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就
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在企业中,员工在追求友谊、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之后,必然会追求自我实
现的需要,这一高层次的需要具体体现为员工对工作的创造性和成就感的追求,随之而来的,必
然是对绩效考核的需要。因为,员工希望知道自己的绩效水平究竟怎样,以此来检验和评价自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