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距今 7000 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
土的木构建筑,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出

土有不少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史书上把 上层住人、下层圈畜 的房屋称为 干栏 。用壮

“ ” “

” “ ” “

语来解释, 干 是 上面 , 栏 是 房屋 ,合起来便成了 上面的房子 。为什么古今的人
们要采用这种方式建构房屋呢?

据《太平寰宇记》说 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 ,故又有

巢居 之称。这种建筑是为了对付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以及洪水的侵害。张华《博物

志》也说: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考古学家进一步证明: 干栏式建筑,是长

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

  长期以来聚居在一起的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干栏群落。这些群落布局通常
根据错落的地势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如从山脚到山腰上下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
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通常是居住着一大家的几兄弟,称为串联式;如果只有两排
干栏,中留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这称为并联式,透
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在较宽阔的山麓,辐射式常与串联式结合起来,干栏自下而上排成
几行,自上向下辐射开来,中留通道,有的通道是石级,一条小路沿着山坡通向家门,
一户门前一条路。村寨中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
们常将屋基垒成了梯田式,每一级横向排列若干干栏,平行伸展开去,有时上一排屋基

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风情浓郁的 梯田式山寨 。

  干栏式的这种居宅,过去主要是为了抵御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但是在楼下圈养牲
畜,臭气时不时往上冲,很不卫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现已逐渐变成人畜分居
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