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④。第四,对多种可能的方案,从文化层面进行选择,例如具体的尺寸、式样、风格等。

 

  二、功能与年代

?

  两处遗址位于三合土路面的 神路 北端,东西对称,遗址中心间距 57 米,折合 18.6

“ ”

 

丈,是 阴 数尺寸。

?

  两遗址中心部位均有条石铺砌的长方形基石,显然是承载重物的基础。在西遗址(T1)
内发现长约 2 米,宽约 1.1 米的碑身和一件鳌腹残件,东遗址(T2)内也发现鳌首和鳌背残

件,由此可以断定,二遗址为 神路 两侧对称的碑亭。由于碑身残件已无字迹,无从了解
其内容。从它们所在的位置分析,一是在它们以南已无陵墓,二是形制完全相同,三是两
亭之间有一段雕刻精致的踏道,两侧有雕花栏板,此段踏道之上可能是皇陵的正门 (牌坊
或殿座)

 

,两亭一门共同成为皇陵区入口的标志。

?

  此二碑亭的建造年代无直接文献记载,只有遗址尚存的台基砖和散水砖可以断定为
金代建造。按文献记载⑤,九龙山皇陵区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第一阶段是海陵王
贞元三年(1155 年)由上京迁陵,改造云峰寺

(或名龙域寺、龙衔寺、龙喊寺),建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和海

陵父德宗顺陵三陵。第二阶段是世宗即位后,于大定二年(1162 年)削德宗庙号(

仍保留 皇

帝 称号),同年由上京迁其父追谥之睿宗陵柩于太祖陵之西侧,名景陵。近年考古发现,

太祖睿陵之西有一通保存完整的金代 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 石碑,可证此处即为睿宗景陵。但石碑位置正在德宗顺陵岩坑之正前面,按照常理,没有特殊需要,不会发生后代把
石碑整体迁移的事情。而据《大金集礼》卷四记载,直至大定二十二年才把宗干(德宗)

灵柩 迁出

顺陵,改名为墓 ,可见大定三年至二十二年间,此处仍是顺陵。两事颇为费解。笔者推测,
世宗初年,天下粗安,难以动用大量物力营造豪华陵墓,大定二年在太祖睿陵西侧营造
的景陵,可能规制狭小,十年以后国势中兴,同时削去宗干的帝号降封辽王,迁出顺陵 ,
改葬睿宗于此,称为景陵,重新立了现在发现的这通墓碑。而把原来的景陵扩大规模,改
造成为自己的陵墓(兴陵),并重新规划陵园,兴建了入口的碑亭和大门,也许其中一通

 

石碑上就记载了迁陵缘由。

?

  第三个时期是大定末年至大安元年(1189~1209 年)金章宗营造其父追谥的显宗裕陵
和他自己的道陵。经国家地震局于 2003 年使用三维电阻率观测探测,与世宗兴陵对称的
东侧,地下有空穴,可能是一墓坑。笔者推测,此空穴应是裕陵,而道陵不在此处的陵区
以内。金章宗是一位既讲究享受又颇有艺术修养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中都内外兴建了许
多豪华精美的离宫别苑,对于陵墓,自然也要别出心裁,踵事增华。据现场勘察,由兴陵、
裕陵向东一线约 80 米的柳家沟,是一处林木茂盛的山坳,前面的小路上有巨大的石鸱尾
和石斗栱遗物,山坳内还有未经清理过的大面积建筑遗址,这里可能就是金章宗特别为
自己营造的第二处陵园道陵,石鸱尾、斗栱所在位置是道陵的入口,石件是入口牌坊或大

门的构件。在元代, 道陵苍茫 已是 燕南八景 之一,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道陵是
一处幽深苍郁的独立陵园。如是,则两座碑亭也可能是章宗为结束旧陵区,开辟新陵园而

 

营造的标志建筑。

?

  三、形式与结构(复原图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