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在更早的文献里,

put-call parity 有着两个目的:一是作为纯粹的套利约束;二是实

——

现如下目的的工具

从看跌期权中复制看涨期权、从看涨期权里复制看跌期权,以及为了

以期权对冲期权风险的从看涨和看跌期权里面复制跨式期权等。换句话说,

put-call parity

不仅是简单的套利关系,而且成为在期权之间转移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
  与后来的理论不同,对

put-call parity 早期的描绘和使用当中,人们认为期权的供给

和需求将会影响其价格。
  

Vinzenz Bronzin 在 1908 年出了一本书,在书中他推导了几个公式,与今天的 BSM

公式高度相似。

Bronzin 根据稳健的(robust)无套利原则如 put-call parity 和看涨

(跌)期权与远期的关系等,建立了期权的风险中性估值。这被

Derman 和 Taleb(2005

年)重新发现。
  

Henry Deutsch 在 1910 年也描述了 put-call parity,但是不及 Higgins 和 Nelson

详细。

1961 年 Reinach 详细描绘了 put-call parity。那时纽约股票交易所专门使用 put-

call parity 进行期权转换的交易员被称为转换者(converters)。Reinach

写道: 尽管

我不能用数字证实我的判断,但是我估计看涨期权当中有

60%

是由转换者完成的。

  换句话说,转换者(经纪商)的基本功能是做市商,但是他们通过 静态 的以期权对
冲期权,能够把大部分风险对冲掉。

Reinach 写道他是一个期权交易员(converter),并

列举了他和同事如何利用期权对期权进行对冲和套利的例子,这一过程中利用了可转债当
中隐含的期权。

   (期权)的发行人和交易员找到了除了发行看跌(涨)期权之外的获利办法。这些大
多过于复杂而只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掌握。一个这样的过程便是可转债的所有者卖出一份

看涨期权。如果看涨期权被要求执行则交付股票。
  

Higgins,Nelson 和 Reinach 都描述了 put-call parity 和用期权对冲期权的重要性。

BSM 公式问世之前,期权交易员绝对不是束手无策的。Higgins(1902 年)和

Nelson(1904 年)已经描述了静态市场中性 delta 对冲。同样,江恩(1937 年)也提出
了平值期权的市场中性

delta 对冲,但是比 Nelson(1904 年)的篇幅要少很多。江恩还

提到了某种形式的辅助动态对冲。
  

Mills(1927 年)说明了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诞生之前的文献里面如何表现跳跃

jump

)和肥尾事件。他写道: 由于一两个极端价格变化的影响,(价格的)分布很可能

显著偏离高斯分布。
  交易员并未按照理论公式交易期权
  交易员是实践者,也是工程师兼艺术家,他们的信息是有限的(不完备、不完美),理
性是有界的,他们不会给未来世界的所有状态赋予概率权重然后再求和(积分)。因此,他
们并不作估值(

valuation),这是理论模型在实践当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交易员不进行绝对定价,而是相对定价。经典的例子是

Lucas 的苹果树。如果世界上只

有一棵苹果树,每个时期只结一个果子,那么我们如何给这棵树定价?理论研究者立刻蜂
拥而至,从人对风险和时间的偏好与选择出发,给出一个理性的代表性消费者会支付多少
货币来换取这个苹果。但是交易员却说:我们可以根据香蕉的价格给苹果定价。
  理论家讲故事的背景是荒凉的沙漠之中,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面对一个苹果,他该如何
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分配这个苹果的消费计划。交易员则面对着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各种
各样的苹果、香蕉和榴莲等,苹果的价格取决于其他苹果或香蕉卖多少钱。
  理论家在绝对理性的假设下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预测。交易员的思维则是启发、探索式的,
是有限理性的。他们要在各种交易工具之间做出权衡选择。一些稳健的关系,譬如

put-call 

parity,则是他们交易的基础。
  

BSM 并不能始终有效地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