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南亚次大陆佛教徒早期活动场所多为石窟居室式,中置象征物,主要是小型的象征
性的塔,四周小龛式居室住人。在我国,刚发展成具有各时代各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这
是中华民族利用并改造外来文化的例证。而中国佛寺建造则走另一条路。

  相传东汉时帝时,摄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由西域驮经到洛阳,起初住在鸿胪寺,后
来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西阳门)

外为他们创建 精舍 ,称为白马寺。寺,原为汉代中

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如鸿胪寺、光禄寺等。估计白马寺即为此类机构,有如特设

“ ”

的外宾招待所。可是,这样一来,后世便相沿以 寺 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齐划一中规定出等级,所以,无论宫殿、官
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变化不大,而在大小、开间等方面显示森严的等级。从一
开始,大概就没有想过给佛寺另搞与众不同的专用性设计,如西方基督教的大教堂那样
的专门性建筑,那是很难移作他用,特别是绝不能变为民宅的。中国人建寺,走的则是把

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但在早期,似乎也考虑到突出一些佛教特点。如《魏书 释考

志》载: 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

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信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这是最早的建寺塔

” “

记录。又据《三国志 吴书》卷四的 刘繇传 载,东汉末年,笮融 大起浮图祠 , 以铜为人,

黄金涂身,衣以锦彩 ,这是讲造像。 垂铜祇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得

读佛经。这是讲的造塔和塔四周的建筑及其用途。这些都说明,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
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

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这一时期盛行 舍宅为寺 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
寺。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
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此种风格布局更属通用式的,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南
北朝时期的寺院现无存者。作为实物存留的则有石窟寺,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
表。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十六国和南
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
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如,四世
纪末建成的云冈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环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
殿形壁龛,即是一例。

  塔的生命,一般比寺院要长。我国现存大型佛塔两千余座。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岳寺
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艺术处理十分成功,但却
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按,南亚次大陆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
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
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早期的佛
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所以,造塔的匠人在设计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
成楼阁式木结构塔。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

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 宝

” “

” “

箧印经 、覆钵 、金刚宝座 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
类型,如中期的花塔等。塔的各个部分也逐渐规格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
刹组成。特别在塔刹部分,变化地吸收了原南亚次大陆窣堵波的形制,后来更有多样化的
发展。中国早期的高塔多为空心,可以登临。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