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

 

.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 除水层污染物以达

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

 

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 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
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

 

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 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
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
使用。

5.生物-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 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 及降
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

 

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 低耗能、运行成本
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

 

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 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
发展方向。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高度重视,并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与应

 

用,如美国在 1972 年就研究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清除宾夕法尼亚州 Ambler 管线泄漏的汽
油。荷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花费约 15

 

亿美元进行土壤的生物修复; 1991 年 3 月,在

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一届原位生物修复国际研讨会使生物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走上
迅猛发展的道路。我国科技部和云南省于 2000 年 4 月投入 5000

万元经费,启动了 滇池水

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项目,其中 2370 万由中科院水生所专项应用于滇池蓝藻的生物控制;
2002 年 12

 “

月,国家 973”

计划正式启动了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 ,

经费额度达 2800

 

万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也 分别

在太湖、上海苏州河等污染水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生物-生态修复试验。2000 年宁波大学利

 

用生物操纵技术成功控制了宁波月湖的蓝藻水华,该项成果在 2001 年国际蓝藻控制学术
会议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综观国内外工作,有关生物 -生态修复的研究

 

与应用大致可分三个方面。一是以应用微生物 为主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美国、日本及国内
一些生物工程公司的产品已进入应用试验阶段,在局部区域,特别是城市内河治理中不

 

乏有成功的例子;其二是应用高等 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生态修复技术,适用于大面积、低

浓度的污染位点,由于植物修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易为公众接受;第三是基于 食物

 

链 原理的生物操纵技 术,应用罗非鱼、鲢鱼及贝类等滤食性动物的放养及水体生物群落
结构的优化,对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

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 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 21 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
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
ESB 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一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

性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ESB

 

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 接种的微生物

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还

 

可以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 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
的优美环境。ESB 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

 

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 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
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

 

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 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