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放战争中尽量保存古建筑,梁思成接受解放军有关部门委托,组织了当时清华大学营建
系的教职员编写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1953 年 10 月,针对城市基本建设工程引发的文物保护问题,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
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1960 年 11 月,国务院通过了《文物保护
管理暂行条例》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61 年 3 月发布了 180 处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涉及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32 处;1996 年 11 月国务院公布《第四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计 250

处,从此原来的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类型由 近现代重要史记及代表性建筑 取代;2006 年,国务院批复了《第六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1 年通过的第七批国保单位更促进了全国各地对近现代建筑的保
护进程。

  问题是,人们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视角过多集中在古代建筑,而对百年近现
代建筑缺少系统保护思考,似乎认为凡是新近的建筑是容易且简单的,并出现凡不理想
建筑即拆即炸的大量案例,以至于在全国连续发生不少寿命低于 20 年的建筑被毁事件。

  普及建筑文化教育是要有遗产之思的,即要见物见人见思想。著名学者张钦楠曾说,
中国历史上对建筑师的轻视,本质上是否定建筑文化的意义。即便到了现当代,不少地方
仅将建筑师职业作为一个工程师分支。相反,早在古埃及和希腊时代,设计神庙和神殿的

建筑师被认为是 通神 而格外受到尊敬。

  建筑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因此人们称呼它是

” “

时代的镜子 、 文化的影子 ,凡卓越的设计几乎让建筑的每个角落都在传达着信息,与

其说建筑在谱写历史,不如说是建筑师用他的哲学观、文化修养、艺术情绪等创造着历史。

  梁思成将中国明朝以后的宫廷木建筑归纳为 僵硬时期 ,与唐代的 豪劲 、宋代的

醇和 共组成中国三大建筑特色期,明南京城建筑严格按《考工记》规划,其格式成为后

来北京城的样板。朱元璋后,明王朝迁都北京,其主要建设及规划者有策划者朱棣 (公元
1360 年-1424 年);皇家建筑师中出类拔萃者蒯祥(1397 年-1481 年),除宫殿宫府外,还负责
皇陵;而阮安的设计则包括北京的九大城门、城池、宫殿、宫府及河道疏通等。

  作为时代的对比,当中国明王朝建筑走向保守之际,欧洲却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文艺
复兴。纵观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表现,其经典项目体现在 15 世纪佛罗伦萨建筑师布鲁
莱内莱斯基设计的圣洛伦佐教堂和佛罗伦萨大教堂屋顶,此阶段意大利建筑师的社会地
位空前提高,在科技与艺术上的天赋受到推崇。

  到了 19

世纪中叶,在中国的满清王朝陶醉于自己的 康乾盛世 ,不顾在鸦片战争中

的败仗,斥巨资建造北京的 三山五园 时,大英帝国则用技术含量更高的建筑来表现自
己的辉煌,它用的是象征永恒统治的石造实体构筑,1851

年世界博览会建造的 玻璃宫

则是体现其工业和技术成就的建筑形式。尽管在那些热衷于 永恒 的新哥特或新古典主义
的标志建筑人士的眼中,玻璃宫不过是一座临时建筑而已,但 1887 年-1889 年建造的巴
黎埃菲尔铁塔是玻璃宫生命力风格的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