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反观中国呢?面对不太了解葡萄酒的消费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推广预算。竞争远
比不上法国国内的中国市场,相对足够的利润也有支持品牌投入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
同样的产品,不同的投入,会使成本差异很大。试问,如果同一产品,在全国各地遍地开
花,谁愿意投入广告推广而使自己的成本增加?

    举个例:代理商 A 做品牌,广告投入的影响力很大,但是成本也高。如果其它不做广告
的代理商如 B,偷偷地把酒卖到 A 这个有广告影响力的区域,那对 A 而言肯定是不利的。

——“

简言而之,这就是外国供货商无法理解的词语

串货 !这是中国经销商经常碰到的

问题,若想遍地开花,聚少成多,在 串货 情况下,在中国只有一种可能性,大家都不
做品牌。

    误区之三:餐饮、专卖店和超级市场是葡萄酒的主要渠道

    在国外,葡萄酒的等级界限很明确。高端葡萄酒一定进高端餐饮。法国米其林三星餐馆
甚至每年都有拉菲等名庄的期酒配额;买中高端葡萄酒去专卖店;而超级市场则提供低
端和日常饮用为主的产品。

    当外国人骄傲地把葡萄酒带入中国时,他们也得意地推广他们的葡萄酒营销套路,但
几乎无一不败走华容道。中国餐饮的进场费,开瓶费等各种费用,1-3 个月的货款期,甚
至经常碰到餐厅结业走人的事情,都是国外葡萄酒供应商不能承受之重。

    自以为酒好就会有需求的国外供货商,如果知道中国很多五星级酒店连一套合适的葡
萄酒杯都不一定有,更不用说配备专业的侍酒师时,又如何使餐饮负责人做出明智的选
择呢?专门店门面的自然销售的亏本,也不是能长期承担之重。而遍布巷头街尾的各种超
市,去买葡萄酒的人瞄准的也就是售价一二百的国产品牌。葡萄酒进入超市跟进入餐厅都
要面对各种莫名其妙的费用。这些说明了发达国家的营销经验在中国是会水土不服的。

    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和一位法国庄主在上海一饭店吃饭喝葡萄酒,他看到服务员成
功推销酒后,把瓶塞收留起来找供货商申请开瓶费,他觉得这是很好的激励方法,激动地
说回去学习推广。半年后,我们在法国相聚,我问他进展如何?他说他在法国试了,结果
被警告这是变相行贿的违法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影响了服务生对葡萄酒的客观推荐,消
费者非常不满意。这就是外国和中国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