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但是,以上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缺陷:理论研究往往以新古典范式中的理性预期为基

本假设,将银行的信贷决策行为完全置于 纯粹的 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抽象演绎,将
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简单处理化了,排除了信贷主体的心理因素对银行
贷款决策的影响。

  当然也有学者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对农户贷款困境进行分析。如
Ribble,W.Leigh(2006)剖析了中国湖南省的农村合作基金(RCFs)失败的原因,认为
由于某些农户的知识水平局限和认知偏差以及懒惰等不思进取的态度,会导致其投资项
目的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张荔、田岗(2006)的研究发现,当农户的生活性资金遇到困
难时(比如婚丧嫁娶和生病),他们会动用生产性资金来予以弥补。这种对于贷款使用的
行为偏差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约束。任宝明、张克军(2003)的研究发
现,乡镇企业和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放的
积极性。

  然而,这些研究多从农户对于贷款的认知偏差、在贷款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偏差来分析
的。其实,贷款与否最终是由信贷决策者决定的。在信贷市场上,信贷决策者也都试图以
理性的方式判断、筛选贷款客户并进行贷款决策。但是,信贷决策者作为一个有思维、有

、有理性、有直觉的多维综合体,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难免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

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致陷入认知陷阱,形成信贷市场中决
策者的行为偏差。而且,信贷决策者所面对的事物是如此复杂多样,无法完全把握所遇到
的问题,并作出有效的归纳,只能借助更主观的测量方法,用简单化的原则来处理复杂
的问题,也会生成决策者错误的认识。因此,只有很好地把握信贷决策者的这种心理和存
在的认知偏差,我们才能更好地揭示问题的实质。实际上,将行为金融学理论引入农户融

资,以贷款决策者为出发点,会更加丰富我们对 三农 信贷困境的认识。

  2 行为金融学中的认知和偏差理论

  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了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人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
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心理学和行为理论与金融学结合的研究成果。投资者的认
知和决策偏差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例如,人们总是带有自我归因偏差,认为理想的结
果是由他们的能力所导致的,而不理想的结果是由外部原因所导致。历史无关性则表明人
们往往认为历史是无关的,人们经常先锚定某一初值,然后相对于此初值作出估计、调整,
估计结果会被这个初值的暗示影响。同时,投资活动中行为人必然会受到其他行为人和整
个环境的影响,产生一种模仿、攀比、追随和互相传染的从众心理。文化与社会传播会加速
人们相似想法的产生。投资者一旦发现如果采取不同的选择本来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时会
产生痛苦的感觉。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对不确定性感到厌恶,即模糊规避。人们往往给予
新信息太少的权重,持保守主义。人们倾向于在披露相关信息后再作出决定,尽管这些信
息可能对所要做的决定毫无意义。人们经常高估比较容易联想到的事情的发生概率,有易
得性偏误。人们推断事件概率时经常搜索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即记忆偏误。代表性启示,
即认为局部可以反映整体,人们在潜意识中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即所谓注意力反
常。不同参照系的选择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即参照系偏差。

  3 农户信贷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

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一种有意识地模仿别人决策的现象,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经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