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准动态,还能使国际标准充分反映我们的意见和合理要求,为我国食品出口争取有利的条件。
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食品安全
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消除所谓的 绿色壁垒 。

 

把绿色壁垒由现阶段的出口障碍变成促使我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强大动力。
  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分层次分级别进行全方位的完善。有条件
的情况下,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标准,努力做到一种产品只有一个标准,以便于标准

 

的贯彻执行。
  3

 

健全国内食品安全法律体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3],是我国保证食品安全、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施我国环境战略的需要。发达国家的食品
监管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相对独立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利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产业政
策的完善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比较分散 ,调整范围有限,
有些已经不适合食品安全的需要,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美国是全世界食品安全
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非常繁多,既有综合性的,如《联邦食品、
药物和化妆品法》

《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也有非常具体的,如《联邦肉类检

查法》

《禽产品检查法》和《蛋类产品检查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食品,为食品

 

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
  2009 年 6 月 1 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 1 部食品安全法律,明确
提出了食品安全的 3 个责任体系,即地方政府必须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企业是

 

第一责任人的三重责任体系。
  4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单靠行政执法部门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监管是远远不
够的,

它还需要通过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 的齐抓共管才能够得以实现。组建食品行

业协会或专门的食品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行业培训,提高企业食品质量管理
水平,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的每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监
管环节包括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
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通过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
预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

 

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

  建立食品生产商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加强对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同时对不
合格的食品坚决不准销售,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一经发现食品安全的违法
行为,对涉及的销售、生产企业实行严惩,大大提高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从而更有效地确保

 

食品安全。
  建立食品生产商的诚信档案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增强企业的自
律意识,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群众参与程度。一是建立企业的信用记录制度、信用信息
通报与共享制度,通过及时准确地记录企业的信用信息,为企业的信用评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建立征信制度,加大群众对企业的监督力度,提高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增
强信用评级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三是建立诚信激励机制、信用预警机制及失信惩戒机制,
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信用等级公示平台,增强信用体

 

系建设的实效性。
  5

 

转变出口食品检验监管模式

  传统的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模式是以成品为主,随机抽样,实施批批检验检疫,随着现代
社会越来越快速的发展,

这种传统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快进快出、少环节、 零库存

的现代物流的需要,与国际通行做法不相符。由于影响出口食品卫生安全的因素、环节相当
多,而传统的批批检验检疫模式已经不能从根本上确保出口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 ,在严格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