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年增加的困境。加上开放民营新银行设立后,台湾金融业竞争激烈,
造成本国银行获利能力逐年恶化,金融机构逾放比居高不下。资料显
示,2002 年 3 月底的本国银行逾放比率曾达到历年来高峰的
8.04%,广义的逾放比更是高达 11.74%,全体银行的逾期放款金额

高达 1.15 兆元。如此严重的逾放问题,当时曾引起各界关注,担心台

湾会发生本土性金融风暴。

  近年来,在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本国银行的逾放问题
已有明显的改善。举例来说,到 2004 年 12 月底的本国银行逾期放款

降至 4,327 亿元,较 2003 年 12 月底的 6,306 亿元减少近 2,000 亿

元,逾放比则由 2003 年 12 月底的 4.33%大幅降至 2004 年 12 月底

的 2.78%,广义逾放比更由前一年度的 6.08%大幅降至
3.80%。2005 年的逾放比率进一步降至 2.24%。

  在经营绩效上,本国银行的资产报酬率在 2004 年间为 0.63%,

较 2002 年间的低点-0.48%大幅回升;而净值报酬率则同样由 2002

年的低点-6.93%大幅回升至 2004 年的 10.3%。不过,2005 年本国

银行合计税前损益为 786.41 亿元,却较 2004 年大幅衰退了
49.38%。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银行提列大笔呆帐准备或是打销呆

帐。根据金管会资料,2004 年全年本国银行提列的备抵呆帐准备达
2,430 亿元,较上年度增加 781 亿元,其中单是现金卡就提列了 301

亿元。此外,2005 年 7 月开始采行较为严格的逾放定义与损失准备提

列规定,也是影响银行获利下降的因素。

  台湾银行业长期苦于银行规模过小且市场过度竞争。为减少资源
配置不当,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2004 年 10 月间总统府经济顾问

小组会议通过行政院经建会提报的推行二次金改方案,嗣经陈水扁总
统公布实施,计划于两年内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整并。其具体目标有四,
一是在 2005 年底至少促成三家金融机构市占率达 10%以上;二是在
2005 年底前将 12 家公股金融机构整并为 6 家;三是在 2006 年底前

鼓励 14 家金控公司整并为 7 家;四是在 2006 年底前至少促成一家

金融机构由外资经营或在海外上市。

  2005 年金管会核准银行合并案共计 3 件,分别为阳信银行和高

新银行(合并基准日为 2005 年 11 月 26 日)、诚泰银行与新光银行

(2005 年 12 月 31 日)、交通银行与中国国际商银(2006 年 3 月
27 日)。合并后,阳信、新光以及中国商银资产规模大幅增加,其中,

合并后的中国商银银行净值达 1,326 亿元,在国内银行中排名第二,

仅次于台湾银行;资产规模达 17,111 亿元,居国内银行之第四大。

  除了银行间的合并外,金控公司也透过并购扩大资产(或资本)
规模,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台新金以超出底价四成的高价,抢下彰银
私募 14 亿股之乙种特别股现金增资案,一举取得彰银 22.5%股权,

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震撼了国内金融界,也让积极争取并购彰银的
新加坡淡马锡落空。另一方面,台北国际商业银行也在 2005 年底并入

建华金控。

  时序已到 2006 年底,二次金改虽仍在进行之中,但几乎已可确

定两年前政府所提出的二次金改目标无法达成。国内产官学界议论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