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本传动结构。

    虽然曳引式的驱动结构早在1853年已在英国出现,但当时卷筒式驱动的缺点还未

被人们充分认识,因而早期电梯以卷筒强制驱动的型式居多。随着技术的发展,卷筒驱动

的缺点日益明显,如耗用功率大,行程短、安全性差等等。1903年,奥的斯电梯公司

将卷筒驱动的电梯改为曳引驱动,为今天的长行程电梯奠定了基础,从此在电梯的驱动

方式上,曳引驱动占居了主导地位。曳引驱动使传动机构体积大大减小,而且还使电梯曳

引机在结构设计时有效地提高了通用性和安全性。

    从20世纪初开始,交流感应电动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开始应用于电梯拖动系统,

使电梯拖动系统简化,同时促进了电梯的普及。直至今日,世界上绝大多数速度在2.5

m/s以下的电梯均采用交流电动机来拖动。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采用直流发电机

电动机方式在纽约的 102

层摩天大楼内安装了74台电梯,其中最高额定运行速度已达6m/s。西屋电器公司也

于1937年在纽约70层的 洛克菲勒 中心安装了75台电梯,其中最高额定运行速

度达7m/s。

    2.电梯控制技术的演变

    早期电梯的控制方式几乎全部采用有司机轿内开关控制,电梯的起动、运行、减速、平层、

停车等判断均靠司机作出,操作起来很不方便。1894 年,奥的斯公司开发了一种由层楼

控制器自动控制平层的技术,从而成为电梯控制技术发展的先导。

    1915 年,奥的斯公司又发明了由两个电动机控制的微驱动平层控制技术,它由一个电

动机专用于起动和快速运行,另一个则用于平层停车,从而得到了16∶1的减速范围 ,

运行较为舒适,平层较准。

    为了解决乘客候梯时间长的矛盾,1925年出现了一种集选控制技术。它能将各层站

上下方向的召唤信号和轿厢内的指令集中和电梯轿厢位置信号比较,从而使电梯合理运

行,缩短了乘客候梯的时间,提高了电梯运行效率。这种技术使司机的操作大大简化,不

再需要司机对电梯的运行方向和停层选择作出判断,司机仅需按层楼按钮及关闭层门按

钮。这一种控制技术现在还在广泛使用,被认为是电梯控制技术的一大进步。

    20世纪30年代,交流感应电动机因其价格低,制造和维修方便而广泛应用于电梯

上。用改变电动机极对数的方法达到了双速控制的要求,使拖动系统结构简化,可靠性大

                  找电梯资料,就到一览电梯文库

http://wenku.yl1001.com/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