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大优势产业。

  目前,服务外包产业已列入湖北省、武汉市 十一五 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武汉如何抓
住新一轮离岸外包的机遇,参与到全球的价值链和供应链中,进而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和
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促进 GDP 增长,对于我们创新利用外资模式、积极有效利用

 

外资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建筑业的逐步放开,我国现行大量的工程材料、技术、工艺与施工组
织能力,将因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而加速淘汰。让这些技术和能力转移到其他可能的
国家和地区,是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的最佳选择,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律,也是我们

实施 走出去 战略的一项重要途径和策略。事实上,目前大量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与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当或落后于我国。我国作为一个建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工程建
设方面已经形成的以质优价廉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比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和生产体系更能适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具有更高的综合经济性。而 走出去 把现有
的过渡资源转移,不仅坚持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还有效减轻了国内市场的压力,
为我们承受国际先进承包商的强力挤压,并保有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融合汲取更为先进

 

的技术做好准备。

 

  四、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武汉不但是 九省通衢 之地,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在全
国大城市中居第三位。武汉市有 58 所普通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相对于北
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低得多。其科技资源、人才优势、成本优势是发展服务外包的实力证明

和希望所在。作为建筑业最具 含金量 的产品,桥梁与钢结构是武汉地区的强势产业,六

家 国字号 企业拥有的特(甲)级资质,使武汉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力。中铁大桥局――中国惟一的国家级特大型造桥专业企业;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中
国惟一的桥梁科学院与设计机构;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以承接深圳地王大厦为标志 ,

创造了两天半施工一个结构层的 新深圳速度 ,将中国超高层建筑推向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铁十一局――50 多年来先后承担青藏、成昆、京九、大秦等 20 多条铁路干支线和成渝、京
珠、京沪、京福等 10 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多处桥梁、公路、机场、能源、邮电、港口等工
程施工;中交二航局――中国建桥产业的骨干企业,产品遍布全国以及东南亚、南亚以及
中东地区;中国一冶集团――50 多年来一直担负我国钢铁工业重点企业的建设任务,先
后完成了以武钢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冶金、机械、化工、电力、通讯、路桥及民用等行业的系

统工程和一批国外项目,包括韩国蒲项、北京奥运会 鸟巢 等一批钢结构工程;武船重工
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承建包括杭州湾跨海大桥等 30 余座跨江、跨海、跨谷的悬索型、
斜拉型、钢管拱型、钢箱拱型桥梁的钢结构制造以及西昌卫星发射架等多处钢结构工程。这

 

些为发展武汉建筑业服务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是,武汉造桥企业无人牵头召集整体产业、谋划发展大计;涉桥企业之间合作松散,
缺乏正规联动机制;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足,错失一些工程良机;造桥产业虽开始显露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效应,但深度挖掘不够,配套供应商在汉跟进有限。
  目前,我国建筑业市场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市场主体行为不
合理、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影响和干扰了统一、开放、竞争的建筑市场的形成。长

“ ”

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条块分割的行业结构,地方政府难谋其 政 。懂得国际工程管理
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懂得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国际投标报价
的人才、能熟练运用国际上或工程所在国的各种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利益的人才严重缺乏,
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有着大批高水平的各个行业的技术专家,他们是从
事国际工程咨询的重要力量,但却十分缺少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家带领工程技术专家队伍去
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缺乏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和熟悉 WTO 条文,掌握国际惯例,外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