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科技大学的柔道跆拳道馆和北京工业大学的羽毛球馆。这也是借鉴奥运史上成功经验的明
智决策。

  建筑设计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奥运比赛的特殊规定、项目选址的特殊
环境、赛后功能转换的特殊要求都是本项目在设计伊始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对高校而言,
奥运比赛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校日常教学、训练和一般比赛的需要。如何在高投入之后既满
足奥运要求,又使学校在长远的使用中不背包袱,合理定位和前期策划是及其重要的。奥
运会短短的十几天很快就会过去,可学校对体育馆的使用、运营和管理却是持续而长久的。
合理设置空间内容,确定标准,选择适当的技术策略,精细地考虑赛中赛后的转换,以
及临时用房和临时坐席的技术设计都将对大学未来的使用带来深远的影响。

  前几次的场馆设计我们都是严格按照奥运大纲和单项联合会的设计要求一步步去实
现,进行空间的组合。那是一个奥运设计惯常的理性思维的过程。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场
馆,我们尝试着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试想如果我们设计的仅仅是一个大学的综合性体
育馆,那么抛开所有上述的问题之外我们首先要解决哪些问题?为大学设计综合体育馆
最重要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她只有首先是校园的,而后才能是奥运的,否则其存在的
基本基础就动摇了,本末也就倒置了。

  如此的逆向思维, 立足学校长远功能的使用,满足奥运比赛要求 的理念逐渐清晰
地浮现出来。设计的首要原点是契合学校的场所精神,符合学校特有的使用特征。体育馆
功能的组成、空间的设置、赛后空间功能的转换及技术策略的选择都以此为原点。而后在此
基础上按照奥运大纲和竞赛规则梳理奥运会比赛的工艺要求。思路明确,定位清晰,设计
方案顺利出台。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评比,方案评审中建筑专家、奥运单项联合会专
家官员及学校使用方都充分肯定了我们的理念和设计方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
方案入围,进一步深化。之后,又经过了近若干个月的方案调整,2005 年 4 月我们收到正
式中标通知开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2005 年 9 月完成施工图,10 月项目正式开工,
2007 年 11 月竣工验收。设计及配合施工历时三年。

  二、赛中赛后功能安排与后奥运的思考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2008 奥运会北京柔道、跆拳道比赛馆)作为北京 2008 年奥运
会的主要比赛场馆之一,在奥运期间,承担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在残奥会期间作为
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比赛场地。工程由主体育馆和一个 50X25 米标准游泳池构成,总建
筑面积 24662.32m²。

  比赛区场地

  主体育馆比赛区场地为 60Χ40 米。该尺寸大小系奥运大纲中对柔道跆拳道比赛要求的
场地尺寸。这一尺寸也恰好满足赛后布置三块篮球场的基本要求,可以充分地满足赛后体
育馆内的教学、训练和健身的需要。在一般高校的综合体育馆里这样大尺寸的场地是不多
见的。其原因就是大场地会造成环绕场地坐席排布的分散,观众厅空间加大,而且会造成
在小场地比赛项目时,视距过远。满足奥运比赛要求和追求尽量大的内场以满足赛后多块
篮球(甚至手球)场地的布置与赛后小场地比赛的观演形成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就是在内场设置活动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