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
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
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
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
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
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正所谓 造园无成法 。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 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 ,

” “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峰会路转,有亭翼然 ,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

 

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
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
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
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
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
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
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
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
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
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
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
使人感到朦胧、含混。在说入世与出世,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
娃建造的伊甸园。

《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

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
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
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
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
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
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
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
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
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
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
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
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
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
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

著名的 黄金分割 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
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