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呼吁。

    

 一边是中国正成为国外建筑师眼中的 黄金岛 和各式新、奇、特建筑的试验场 ,一

”“

边却是本土建筑师在 主场 被冷落 ,处境尴尬甚至作业环境令人堪忧。原因何在?

     问题由来已久。

     近年来,当国外建筑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时,中国大力推进的城镇化却提供了一个庞
大的建筑市场,作为产业链前端的设计市场,率先蓬勃兴起。资本与人才总是随波逐流,

于是,国外设计机构、事务所纷纷来到中国,展开 掘金之旅 ,至今如火如荼。

    

 与此密切 呼应 的现象是,国内项目国际招标屡见不鲜。无论是政府项目、大型公共

建筑,还是商业建筑、城市综合体、普通商品住宅等,面向国际招标已经越来越普遍。最新
的例子是,绿地集团在武汉的一个项目便聚集了 AS+GG、HOK、SOM 等多个世界级建筑
设计团队。

    

 与此同时,在中国建筑界越来越开放的姿态之下,更多的是 非洋不取 、盲目崇外

的倾向,于是,招标结果每每是国外建筑机构更占上风、金发碧眼更具说服力。即便其建
筑造型怪异、耗资巨大、结构安全引发争议,甚至与当地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匹
配,也丝毫没有影响。某规划设计师也向记者坦言,正是其外籍身份和国外任职的经历,
使其更容易获得中国政府官员的认同,这也是他能够成为 30 多个城市规划顾问的原因之
一。

    

 如果说国外设计力量的涌入与 崇洋 倾向尚属外因,那么,究其更深层次的内因,

我们的建筑师与建筑机构出了什么问题?与国外相比,是否存有较大差距?差距何在?
是来自设计理念、专业化技术、市场运作能力,还是更多地出于体制束缚、上下游制约和甲
方意志的干预?是因为创新意识缺乏、操作手法落后还是建筑师本身对行业的激情开始丢

弃?为何当国外现代建筑百花齐放的同时,我们却被指责置身 大师匮乏 的时代?中国
建筑,究竟是谁的舞台?

    

 当吴良镛大师指出 中国的一些城市就这么成了外国一些建筑大师或准大师 标新立

异 的实验场 时,当中国优秀建筑师 墙外开花 的例子其实并不鲜见时,我们期待,将

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入更深层次,期待在中国建筑设计的 主场 ,听到本土建筑师振聋发
聩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