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字水印全流程技术复制的《四书集注》、

《绘图监本诗经》、赵孟頫小楷《老子》、

《孙子兵法》、

《文心雕龙》、

《诸葛丞相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唐诗画谱》等百十部古籍,并配以绫、

绢封面,内容、外观、手感托起了印品的上乘质感。
复制四库全书是有志之士的美好愿景,宣纸数字水印全流程技术的面世,将助推印刷业
为仰慕中华民族文化的人士奉献一席文化盛宴
按李怀乾先生的计划,他要把自己多年收集的古籍版本,按当时的风貌复制出来,他最
大的心愿是原汁原味地复制《四库全书》。
为了传承中华的经典文化,有志之士曾计划用胶印机印制宣纸的技术,完成四库全书的
复制。但谈何容易,一套四库全书,共有 240 万张筒子页,每页的成品尺寸是高 31.5 厘米,
宽 40 厘米,考虑到宣纸的规格,每张 PS 版可制两张书页,如果考虑红黑的双色印刷,
理论上应该需要 300 万张左右版材。而一个大型的北京印刷企业 PS 版的年用量也仅有 30
万张左右。也就是说,要出一套四库全书,一个大型企业要干近 10 年。
在中国历史中,清早期的官刻书籍达到了顶峰,清政府武英殿刊刻的书版,分别在武英
殿、国子监、翰林院等处储存,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曾有大臣清点后奏报,共计收藏印
版 270 种,532351 块。比较有名的有《渊鉴类函》148144 块、

《高搜宗纯皇帝圣训》18600 块、

《文献通考》150720 块,大批书版也曾在午门城楼储存,储存在柏林寺的一部《藏经》共计

79051 块。
这部《藏经》最为典型,历代雕刻的经版,多毁于兵火,只有龙藏经版基本完整地保留下
来,成为稀世之宝。乾隆大藏经,是清代唯一,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文大藏经。因奉
雍正皇帝御旨而雕刻,每卷首页又均有雕龙万岁牌,故又名龙藏。龙藏经版刻成后,初存
于故宫武英殿,后因取印不便,于乾隆后期迁入皇家寺庙柏林寺存放,由僧录司和柏林
寺住持共负保护之责,仍由内务府监督,得到了妥善的保存。
整部《乾隆大藏经》共 724 函,7169 卷,如果把这些经书全部摆在一起,大概有七到八个
立方米,著名的寺院才有可能请回并收藏大藏经,寺院要为此修建专门的藏经楼,对于
佛教而言,它是一件贵重的法宝。
编辑刊刻《乾隆大藏经》,调集全国的力量。当时有记载北京有四百多位雕刻师还是不够,
于是大臣们给乾隆写奏折,又从南方调集四百多位,一共八百多雕刻师,包括裱糊匠还
有书写匠,就是抄经的人,一共动员了一千三四百人,现代的大型印刷企业规模也不过
如此。由内务府出资刊刻这部《大藏经》,从雍正十一年(1733 年)一直到乾隆三年(1738 年),
用了六年,把这部《大藏经》全部刊刻完成,共有印版 79036 块,大藏经经版每块重 4.5 公
斤,全部经版总重 360 顿,总体积超过 1000 立方米。经过 270 多年的世事变迁,经版佚失
近万块。现存 69410 块,全部保存在位于大兴的永久性专业库房中。

《乾隆大藏经》因为是皇家出资,用料极为讲究,每块经版必须是独板,不能拼接,而且

板面上绝对不能有疤痕、肿疖。当时一块经版,买一块梨木板是三钱白银,刻一块经版是
7 钱白银。也就是说差不多一两白银一块经版,这是直接成本。管理还有这些运营,包括
刷龙藏的纸都不在这里面,只是刻经版一共用了 8 万多两白银。
经版雕造完工后曾印刷一百部经书,分赐全国各大寺院。此外还有少量印刷,累计总数约
150 至 200 部。
之所以向大家介绍当时用举国之力创造的文化遗产,是要说明中华文明来之不易,要传
承下去又是何等的艰难。但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宣纸数字水印全流程技术的面世,使按需

仿制大部头的中国古籍成为了现实。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
吾狂尔!”
 

 

关键词: 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