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防渗体在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水位以上超高

0.6m,心墙防渗体顶部不应低于非常运用条件静水

位。本次加固后粘土心墙顶高程仅低于坝顶

0.5m。根据工程现状并考虑坝型、坝高、坝基材料

等因素

,参照已建类似土坝工程做法,确定大坝迎水坡在高程 231.0m 处设 1.5m 宽戗台,戗台

以下、以上坡比均为

1:2.5;背水坡在高程 225.0m 处设 1.5m 宽戗台,戗台以上坡比为 1:2.0,以

下坡比设计为

1:2.5。在大坝与溢洪道相接处增设浆砌石裹头防护,上游端与迎水坡护坡石衔

,护至坝顶,并采用浆砌料石封顶。 

  

4.2 迎水坡工程。迎水坡进行补土以达到设计坡比,并进行翻压。采用干砌块石护,护坡石

下设反滤层。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4-2001),选用块石宽×厚为 0.30m×0.20m,块

石长度不小于

50cm;每隔 20m 设浆砌石隔梁,断面尺寸为 0.7m×0.7m,沿坝脚设浆砌石齿墙。

原有反滤体由于多年运行

,部分坍塌,反滤体外部淤积粘土,排水效果差,现排水体顶部高程不

满足规范要求

,故本次加固对其拆除重建。反滤体形式按实际现状选用贴坡排水体,护坡反滤

层自上而下第一层为

2cm~4cm 石子,厚 15cm,第二层为 200g/m2 的反滤土。顶部高程按照规

范要求

,贴坡排水体顶部高程应高于坝浸润线出逸点不小于 1.5m,根据渗流计算成果确定反

滤贴坡排水体的顶部高程为

91.5m,底部设两级反滤层。 

  

4.3 背水坡工程。 

  

4.3.1 坝坡补土。背水坡局部缺土,坡比不满足规范要求。且坡面凹凸不平,无排水设施,冲

刷较严重。按设计坡比补土筑坡并翻压。施工中

,清除原有坡面杂草及腐质土,自下而上,水平

上升

,分层铺土,层土层压,提高密实度,增强坝坡抗滑稳定能力。为保证新、老土砾料的有机结

,在新土铺筑过程中,新土要与原坝坡土粒料进行搭接,搭接宽度不少于 0.5m。 

  

4.3.2 坝坡防护排水。大坝原有坡面无排水设施,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

2001)规定,沿坝轴线每隔 30m 设置竖向排水沟一道,计 11 道,戗台及坡脚各设横向排水沟一
道。排水沟按

1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竖向排水沟断面宽×高为 0.40m×0.25m,横向排水沟断

面宽、高分别为

0.40m×0.25m 和 0.5m×0.4m。排水沟底部采用 C15 细石混凝土现场浇筑,厚度

15cm,两侧墙采用 10cm 厚 C20 混凝土预制板镶砌,1

∶3.0 水泥砂浆勾缝。背水坡全部植草皮防

,以防止雨水漫流造成坡面冲刷。

 

4.3.3 排水体。坡脚在桩号 0+060~0+150 处设堆石棱体排水,顶宽 1.5m,边坡 1:1.5,高度

3m;其他坝段采用贴坡式排水体,边坡 1:2.5。排水体采用块石干砌,内侧设反滤层,反滤层自内
而外依次铺设粗砂、透水土工布、碎石。

 

  

4.4 坝顶工程。坝顶防浪墙设在上游坝肩处,基础与粘土心墙衔接,坝顶以上高度

0.8m,M7.5 块石浆砌,M10 浆砌料石镶面,用 20cm 厚的料石封顶。坝顶设混凝土路面,考虑到
交通要求

,硬化路面净宽 4.5m,底部设 15cm 厚的水泥砂砾稳定层,面层为 30cm 厚的混凝土,路

面横坡倾向下游

,坡比为 2%。新建防浪墙与心墙之间的防渗体,采用土工膜连接,防渗土工膜

上下铺砂质粘土厚

15cm 保护。 

  

4.5 渗漏处理工程。根据安全排查可知,该工程建坝时坝基清基不彻底,坝脚多处渗水,通

过对坝基进行帷幕灌浆

,彻底根治了坝基渗漏问题。具体渗漏处理的要求为:保证坝体和坝基

的渗流稳定

,其抗渗比降和渗透流速满足稳定要求;控制渗流量,尽量减少渗漏损失;控制下游

剩余水头

,防止渗透变形破坏,保证下游边坡稳定,减少下游沉降。渗漏处理的总原则是“上截

下排

”,“上截”即在坝轴线以上部分堵截渗流途径,防止和减少渗漏水量渗入坝体和坝基;“下

”就是在下游做好反滤导渗排水设施,使渗入坝体、坝基的渗水在不带走土颗粒的前提下安

全通畅地排向下游。

 

  

4.5.1 灌浆方法。采用充填式灌浆,按照分序和“少灌多复”(即一次灌浆量要少,重复灌浆的

次数要多

)的灌浆方法。通过套管“自下而上,分段灌注”,在灌浆中先对第一序孔轮灌,待第一序

孔终灌后再进行第二序孔

,第二序孔结束后再进行第三序孔。每孔灌浆次数为 5~10 次,两次灌

浆间隔时间不应少于

5 天。钻孔过程中,出现漏浆现象时,可采用先灌浆后钻进的办法处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