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定其修理周期,使修理周期和结构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合理。

3、正确采用项目修理:通常,设备有保养、小修、中修和大修几个环节,但我国不少企业采用
项目修理代替设备中修,或者采用几次项目修理代替设备大修,使修理作业量更均衡,节
省了修理工时。

4、修理与改造相结合:我国多数企业往往结合设备修理对原设备进行局部改进或改装,使大
修与设备改造结合起来,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5、强调设备保养维护与检修结合:这是我国设备预防维修制的最大特色之一。设备保养与设
备检修一样重要,若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就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减轻和延缓设备的磨损,可延长设备的物质寿命。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许多先进企业在总结实行多年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吸收三级保养
的优点,创立了一种新的设备管理维修制度

――计划保修制。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设备的结

构特点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定时或定运行里程对设备施行规格不同的保养,并以此为基础
制定设备的维修周期。这种制度突出了维护保养在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地位,打破了操
作人员和维护人员之间分工的绝对化界限,有利于充分调动操作人员管好设备的积极性,
使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三、设备管理系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宇宙开发技术的兴起,以及系统理论的普遍应用,

1954 年,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出了

“生产维修”的概念,强调要系统地设备管理,对关键设备采取重

点维护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主要内容有:

1、对维修费用低的寿命型故障,且零部件易于更换的,采用定期更换策略。

2、对维修费用高的偶发性故障,且零部件更换困难的,运用状态监测方法,根据实际需要,
随时维修。

3、对维修费用十分昂贵的零部件,应考虑无维修设计,消除故障根源,避免发生故障。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美国企业界又提出设备管理“后勤学”的观点,它是从制造厂作为设备
用户后勤支援的要求出发,强调对设备管理系统。设备在设计阶段就必须考虑

可靠性

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设备出厂后,要在图样资料、技术参数、检测手段、备件供应
以及人员培训方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务,以使用户达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
的目标。

日本首先在汽车工业和家电工业提出

可靠性

维修性观点,以及无维修设计和无故障设

计的要求。

至此,设备管理已从传统的维修管理转为重视先天设计和制造的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