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
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
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
中间方进口的。

 

  

2.2 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同 

  

2004 年我国 GDP 普查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 GDP 比重分别为 l3.1%、46.2%、40.7%。显

然 我 国 经 济 是 以 制 造 业 为 主 的 国 家 。 而

2005 年 美 国 三 大 产 业 占 GDP 的 比 率 分 别 为

2.8%、23.4%和 73.8%,到 2005 年则分别为 23%,22%和 75.7%。显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转
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本地化生产的特征,内需倾
向突出,制成品的进口对本国生产、消费结构形成补充,因而进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国由于
是过度消费国家,储蓄率极低,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和产出或者说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
而中国又因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由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在产
业升级过程中淘汰转移的制造业,并且质量又明显优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因
此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家庭
最终消费结构难以与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需求也
相对不旺盛。所以由此两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
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3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2.3.1 东南亚国家对华的产业转移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

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
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这
些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把他们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转移到了中国,形成中国与欧美发生贸易顺差,而与亚洲周边国家发生逆差的贸易格局。

 

  

2.3.2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
产业转移到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有数据显示,
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对美出口

70%以上是加工贸易,

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
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

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 15%左右。据中

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

8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
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
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问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
计制度,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2.4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贸易结构扭曲,加剧中美贸易失衡 

  

1949 年,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制定了

“出口管制条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商

务部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国家名单。随着

1979 年中美建交,美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对华出

口管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歧视性规定。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

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

2001 年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

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诸如通过制定相应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颁布出口管制目录

(如商业

管制目录

CCL、

美国军用品管制目录

USML 和核管理委员会管制目录 NRCC)、执行许可证审议程序、强化执

行机制与惩处力度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军民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