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增加了对国际经济的需求方面的考虑,同时将有关的理论研究置于不完全竞争框架之下,
强调了垄断力量、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性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市场结构论”对“技术”的处理

有两种方式:其一,将

“技术”视作产品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在布兰德和斯班瑟

的模型中,

“技术”是一国攫取垄断租金的一种策略性资源。

  

“动态比较优势论”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即知识)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在格罗斯曼

和海尔普曼的模型中,将比较优势定义为

R&D 与制造相对效率的跨国差异。该模型的主要

观点是:通过研究经验的积累促进

R&D 生产率的提高,从而获得比较优势,并借助规模

收益递增而提高一国的增长率。克鲁格曼模型的结论也很相似:由于

“边干边学”会增加知识

的积累,因此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学习的差异的基础之上的。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区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新古典论,将比较优
势置于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对现有的贸易模式进行了要素禀赋上的解释:

“新要素禀赋论”

拓宽了生产要素的范畴,最终考虑了内生技术的动态意义。其二,从产业经济学中引申出来
的国际贸易理论的

“市场结构论”,将诸如垄断力量和规模经济等不完全竞争特征引入国际

经济学,而

“市场结构论”和 H-O-S 模型从某种意义上看也不是必然矛盾的。其三,是那些

既不能归入新古典理论、也没有被主流贸易理论吸收的学说。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

“新技术

理论

”认为“在出口绩效与 R&D 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虽然“新技术理论”将“技术”

置于核心位置,但是仍然难以将

“技术”融入新古典模型之中;同时也忽略了作为“技术”核

心特征的那些来自于垄断力量和技术变化等的动态意义,坚持一国经济的专业化模式仍然
呈中性增长。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熊比特关于创新的观点被结合到新贸易技术论之中:
一方面,技术差距学说与技术进化论相结合,说明了技术差距对增长和专业化模式的动态
含义;另一方面,技术的厂商特有性质和垄断力量与成功的创新相结合,用来解释外国直
接投资中的厂商维持技术优势的目的。
  二、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一般影响
  如上所述,当代的贸易理论认为,在从静态意义上,技术创新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
因素;在动态意义上,技术创新是维系动态比较优势的关键。无论是对初始的贸易出口国、
还是对初始的贸易进口国而言,都存在着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为了获得或维系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成为国内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伴随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转移或扩散,
既能刺激初始创新国的再创新意识,也能削弱其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表明,技术创新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基础之一。因此,贸易出口国
往往是某种技术领先的国家。国际贸易对于出口国,或现实世界中的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
新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其一,在静态意义上,只有技术创新,才可能有新产品和
新工艺,才能具备出口的潜力;因此,一国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技术创新,才能保持相应
的比较优势,进而将这种创新优势体现在相应产品的净出口增长上。其二,如果信息对称的
话,国际贸易会借助进口国的市场反馈促进商品输出国的技术改进,或带来新一轮的技术
创新活动。其三,在动态意义上,伴随国际贸易的展开,商品输出国的创新优势会随着各种
技术扩散的发生逐渐消失。其效果无非是,要么放任自由,在特定技术创新逐渐消失的过程
中丧失相应商品的净出口地位;要么改进技术或从事新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后者往往会达
到刺激初始出口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其四,出口国通过初始出口所获得的贸易利得也
有助于增强其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因此,初始技术领先国在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一种

“先

发优势

”。这种优势如果不被外界经济事件打断的话,对本国的技术创新而言,不仅能持续

下去,有时极有可能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其五,国际技术贸易虽然意味着技术创新的扩散,
但是对于技术输出国而言,其输出的技术往往是次重要、次核心、次关键和次新的技术,其
在本国的收益率已经明显处于下降通道之中,因此适时地将其出售并获得较好回报,对于
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而言是一件好事。